風評:服貿爭辯中消失的角色─消費者

2014-04-07 13:02

? 人氣

反服貿論述中,消費者是完全被忽略─甚至消失的一群龐大利益相關者。(余志偉攝)

反服貿論述中,消費者是完全被忽略─甚至消失的一群龐大利益相關者。(余志偉攝)

在反服貿論述中,有一個角色一直被忽略─或甚至是完全消失─那就是消費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反服貿論述中,除了強調服貿協議對台灣社會、文化、言論、出版、甚至民主政體潛在的負面影響外;在經濟領域,主要強調的是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倒閉,就業者因開放競爭而失業等。但在整個論述中,數量最龐大的消費者,從頭到尾都被忽略,也毫無知覺的從未發聲。

經濟學上有所謂的「消費者剩餘」的效益,其計算方式是:消費者願意為某商品支付的價格,減去實際支付的價格,就是所謂的消費者剩餘。開放自由貿易可以讓商品價格下降,因此類似服貿、貨貿、FTA,固然會讓特定產業、企業的就業者受影響─可能薪資停滯、可能失業,但因開放所能產生的消費者剩餘,在實證研究上往往遠高於特定受害者的損失。

2011年,美國歐巴馬總統以限制中國的輪胎進口,保住國內輪胎工人的工作機會。不過,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實證研究,歐巴馬這項政策最多保住了1200個就業機會,但價格提高讓美國消費者總計多付出了11億美元(330億台幣),每個工作機會的代價是90萬美元(2700萬台幣)。但這部份減少的消費者剩餘,大部份進入公司口袋而非勞工手中。

這份報告的名稱就叫《美國輪胎關稅:以高昂代價挽救少量就業》。

不過,自由貿易導致的特定產業、企業勞工受害,也是事實─而且必然發生。研究發現,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美國必須對中國開放更多產品進口,結果導致美國工人薪資下降,實證研究的數字是:貿易實際工資下降超過1成;甚至失業增加。美國近10年減少的製造業工作機會,有25%是因開放進口競爭導致。

不過,在政治與社會觀感上,討論開放自由貿易時,消費者權益大多少被談及,主要是受害的勞工與企業更容易被看到、被關注,縱然人數較少,但對其而言關係著生死存亡,有誘因與動機抗爭、遊說;但廣大的消費者則不易察覺其受益,個別消費者受益程度低而不會有動機去抗爭與遊說。

如果開放會讓你工作機會消失,你會強力發聲抗爭,縱然人數只有數百、數千人,仍能形成一股力量。但不開放讓你買輪胎要多付1000元,你絕對不會為此抗爭遊說,要多付1000元的受害消費者縱然多達數十甚至上百萬人,聲音還是不會出來。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其實俯拾皆是。如果政府禁止或以超高關稅卡死手機進口(其實,用其它任何進口商品取代都成立),在台灣要買iPhone或三星手機,價格變成4、5萬元,你還買得下手嗎?可以肯定現在大半使用者都會退卻,此時hTC大概就成為最佳選擇。hTC的老闆與員工當然樂了,但消費者未必高興吧?如果我們禁止中國手機進口,民眾就買不到「便宜又大碗」的中國華為、中興手機,更別談現在年輕人瘋的小米機了。

事實上,我們對已開放者習以為常、高興的享受其帶來的消費者剩餘,但對準備開放者則心存畏懼、無限放大其負面影響(主要是對企業與員工就業機會),消費者利益(剩餘),則完全被忽略─甚至連力推服貿、FTA的政府,也從來只就生產企業的利益進行論述。

未來,再要討論支持或反對服貿時,我們是否該讓人數最龐大、切身利益也相關(只是他們時常未察覺)的消費者,重新回到天坪之中?而政府也講清楚,對因開放受害的企業與勞工的補償機制,是畫大餅還是真能吃到的救濟機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