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星馬地區「大中華膠」─從馬共叛亂到改革開放

2020-02-09 07:20

? 人氣

做為馬來半島上最現代化的城市,又是進出馬六甲海峽的戰略跳板,新加坡本身並不是英軍對抗「馬共」的主要戰場。但是李光耀為了從英國人與馬來人手中爭奪新加坡的自治權,不惜與有「馬共」背景的左派人士林清祥合作。待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後,李光耀又希望爭取新加坡加入馬來亞聯合邦,藉以提高星馬華人地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早年曾經推崇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舉「反帝國主義」旗幟的李光耀便發起「冷藏行動」,配合英國與馬來軍警將新加坡內的「馬共」勢力一網打盡,搖身一變成為了反共領袖。見識到了李光耀與他的人民行動黨之威力,東姑·阿布都拉曼也很難不感到驚悚。華人眾多的新加坡硬是加入了馬來西亞,難保未來不會讓李光耀以華人人口數量不下於馬來人為理由,挑戰「馬來至上主義」。

這是為什麼東姑·阿布都拉曼不惜讓馬來西亞少一塊重要戰略港口,也要把新加坡踢出去的原因。畢竟看在馬來民族主義者眼中,維持「馬來至上主義」遠比維持領土完整還要重要。李光耀似乎也從中瞭解到狹隘的民族主義,對於一個國家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巨大。所以雖然是華人,而且也有相當程度的中華民族認同,但李光耀拒絕讓新加坡成為「華人至上」的國家。

在李光耀的要求下,馬來人與印度人不只擁有與華人平等的政治地位,而且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仍是馬來語。在新加坡的國旗上,能夠看到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的五顆五角星,還有象徵穆斯林的白色新月,目的就是希望同時照顧到華人與馬來人的民族情緒。為了避免被國際社會認為新加坡是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的「第三中國」,李光耀堅決打擊一切的「大中華膠」。

然而李光耀之所以能打擊「大中華膠」打擊的如此成功,或許根本原因在於他本身也是個無可救藥的「大中華膠」。二戰時參加日軍的李光耀,雖然極度看不起蔣中正,卻又與蔣經國建立了深摯的友誼關係。縱然與「馬共」分道揚鑣,李光耀卻始終崇拜毛澤東、周恩來與鄧小平等歷屆中共領導人。成立初期的新加坡共和國,在李光耀領導下與兩岸都沒有建交,卻又同時與兩岸都有往來。

或許李光耀只是比其他華人領袖更早發現,要讓華人在馬來半島上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甚至於成為優勢族群,最大的關鍵就是要讓其他族群感受不到華人的威脅。畢竟二戰勝利時「馬共」對馬來人的血腥報復,確實是嚇壞了馬來半島土地上的「非華人」族群。所以看在李光耀眼中,建立一套讓馬來人、印度人相信三大族群可以在馬來半島上平等生存的制度,才是讓新加坡勝利的最大保障。

所以李光耀一輩子致力的,就是改善華人在馬來人與印度人心中的形象。為了消除來自馬來人與印度人的敵意,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武裝挑釁。換言之,中共必須停止支援「馬共」,無論是物質上還是道義上的支援,都必須要停止。於是利用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機會,李光耀當面遊說鄧小平停止毛澤東時代「輸出革命」的政策。

中共若能停止對「馬共」的支持,不只能加速融入國際社會的腳步,也能幫助新加坡說服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等鄰國放鬆對華人的警戒,讓他們相信中國沒有把勢力範圍投射到東南亞的野心。等鄧小平回國後,他當面召見了陳平,要求「馬共」停止武裝鬥爭,尋求在國際社會上的「戰略轉進」,即展開與泰國還有馬來西亞政府的政治談判。

最重要的是,鄧小平還關閉了湖南的廣播電台,不再給「馬共」提供任何士氣上的鼓舞。中共從1981年起,斷絕了一切給「馬共」的援助,為「馬共」在1989年的解散埋下了伏筆。這也是自1945年以來,「大中華膠」在馬來半島上遭遇到的第一次退潮。然而「大中華膠」並沒有就此消失,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開始走上激進的民族主義之路,他們還將持續的成長茁壯。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