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星馬地區「大中華膠」─從馬共叛亂到改革開放

2020-02-09 07:20

? 人氣

星馬地區的國民黨人在抗日方面貢獻不如「馬共」,但是受益於中華民國四強地位之福,仍有龐大的影響力。(梁元明提供)

星馬地區的國民黨人在抗日方面貢獻不如「馬共」,但是受益於中華民國四強地位之福,仍有龐大的影響力。(梁元明提供)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星馬地區「大中華膠」的起源,尤其是「大中華膠」與同盟會的歷史傳承,還有汪精衛政權試圖併吞馬來半島的計劃,訊息量相當龐大。鑒於筆者即將於明日前往新加坡採訪航展,今天我們繼續針對星馬地區民族問題進行討論。而在上一篇文章的結論中,筆者其實已經提到,無論是「大中華膠」還是「馬來至上主義」的壯大,日軍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東姑·阿布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為代表的馬來精英,雖然不見得認同日軍進攻馬來半島的侵略行為,但仍為東方人在戰場上擊敗西方人的畫面所震撼。他們的民族主義被徹底喚醒,開始相信馬來人可以在馬來半島上建立屬於馬來人的馬來國家。馬來精英為了確保自己的種族優勢地位,不惜配合日軍迫害盟軍戰俘與華人抗日份子。

遭到肅清的華人,則出於自保紛紛加入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投入與馬來親日附庸武裝的衝突。這些武裝衝突到了日本投降之際又逐漸擴大為種族衝突,甚至於種族屠殺。由英國136部隊派遣到馬來半島的國民黨地下工作者,雖然並不認同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推動的共黨革命,但他們仍基於同為華人的民族情緒,仍對「馬共」的種族鬥爭採取「不干預」的態度。

此種態度讓馬來人戒慎恐懼,深怕等到英國人回到馬來半島,就將扶持國共游擊隊建立華人的馬來國家,甚至於直接讓星馬地區回歸中國。在那個中華民國成為世界四強,且從新加坡到吉隆坡街道上都能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情況下,戰時與日軍合作的馬來人是發自內心憂慮自己將失去一切政治權力,甚至遭受「馬共」的新一波清洗。

尤其在吉打、玻璃市、吉蘭丹和登嘉樓等四州為日軍割讓給泰國後,華人成為馬來半島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外加國民政府又有來自美國的強力支持,中國併吞星馬地區的可能性在1945年是挺高的。但是英國終究是英國,比任何國家更懂得玩權力平衡的遊戲。當英軍回歸馬來半島,並於1945年9月12日建立英屬馬來亞軍政府之後,英國立即調整了馬來亞的族群政策。

20200206-「大中華膠」曾經是美國用來挑戰英國東南亞影響力的工具,圖為接收太平島的中華民國海軍太平軍艦。(作者提供)
「大中華膠」曾經是美國用來挑戰英國東南亞影響力的工具,圖為接收太平島的中華民國海軍太平軍艦。(作者提供)

英美在東南亞的暗中較量

英國固然恐懼共產主義在馬來半島壯大,但是馬來亞軍政府在出兵圍剿「馬共」之前,首先要擔心的對象並不是蘇聯在東南亞的走狗,而是背後獲得美國支持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畢竟美國政府從羅斯福還在世的時候開始,就致力於推動「去殖民化」政策,要與中華民國聯手將共產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勢力在亞洲掃蕩乾淨。

日本剛宣布投降,國府陸軍第1方面軍就在司令盧漢將軍率領下挺進法屬中南半島北緯17度以北地區,名義上是解除日軍武裝,實際上是要避免法國殖民統治者捲土重來。以阮海臣、武鴻卿為代表的越南民族主義者,已經準備要在蔣中正支持下成立親近中華民國的越南民國國民政府,將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扼殺在搖籃中。

二戰末期就在中泰邊界與泰國軍隊對峙的陸軍第93師,則由師長呂國銓指揮進駐寮國首都龍坡邦,協助立場反法的佩差拉親王鞏固政權。根據93師老兵王耀武的回憶,他們甚至還一度與寮國的維琪法軍交手,顯見中華民國有意在美國支持下顛覆歐洲殖民主義。此舉不只引起法國人,也引起英國人的恐慌,必然要做出回應。

考量到東南亞華人數量龐大,又有不可低估的經濟影響力,剛剛擊敗日本的國民政府勢必能在華僑擁護下於馬來半島建立挑戰英國殖民統治的橋頭堡。無論是信仰共產主義的「馬共」還是有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此刻都成了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威脅。面對此一全新的政治局勢,馬來亞軍政府不得不調整二戰期間拉攏華人壓制馬來人的政策,改為扶植東姑·阿布都拉曼等馬來精英壓制華人。

考量到印尼為荷蘭殖民地,英國出於權衡考量不可能允許馬來人與印尼人合組一個新國家。但是透過將早先割讓給泰國人的吉打、玻璃市、吉蘭丹和登嘉樓還給馬來亞,馬來人又能恢復過去在人口數量上的優勢來抗衡華人。到了1946年5月,又有簡稱「巫統」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誕生,以推廣「馬來至上主義」。

美國則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支持中華民國海軍林遵上校率領四艘美援艦艇收復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將國民政府的影響範圍投射到南海諸島,鼓舞東南亞華人的民族士氣。此刻國共兩軍已經在中國大陸大打出手,但是左右兩派的華人卻為中華民國世界四強的地位凝聚在一起,準備在美國幫助下與「巫統」決一死戰。

若不是因為蘇聯開始在中東歐發起政治攻勢,還有中共、韓共與越共的勢力在遠東不但壯大,或許代表美國的華人與代表英國的馬來人已經先在馬來半島上打上一場代理人戰爭了。共產主義的威脅,讓美英兩國達成了一個新的共識,那就是讓東南亞留在歐洲殖民者手中,遠比落入蘇聯人手中還要好。於是美國調整政策,不只拒絕協助國府收復香港,還要求國軍從法屬中南半島撤退。

進入1948年以後,中共在內戰戰場上轉守為攻,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已然成為事實。陳平領導的「馬共」趁勢崛起,重新號召過去在叢林裡打游擊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弟兄拿起武器,組織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打算讓馬來半島上的紅色革命與中國大陸的紅色革命連成一線。一旦「馬共」推翻英國殖民統治,新成立的馬來亞人民共和國必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附庸。

馬來半島上的左派華人對此雀躍不已,右派華人心中也是五味雜陳,因為歷史上馬來半島從來沒有與中國那麼接近過。理解到這個事實的美國,更是難以樂見馬來亞成為親近中國的國家,親美的中國已經撤退到台灣,親蘇的中國會讓馬來半島成為蘇聯深入東南亞的投射點。為此美國政府更是大幅改變立場,決定力挺英國守住馬來半島。

20200206-二戰勝利後,重返馬來半島的英軍發現四處飄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慶祝大中華民國勝利的標語,對「大中華膠」心生警惕。(作者提供)
二戰勝利後,重返馬來半島的英軍發現四處飄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與慶祝大中華民國勝利的標語,對「大中華膠」心生警惕。(作者提供)

從南洋國民黨到「馬華」

為了有效壓制高喊「打倒帝國主義」的共產黨,英國也不得不順應戰後新興國家的獨立思潮,開始推動馬來半島在最有利於大英國協的環境下走上獨立。起初英國人打算撇開華人與印度人,同「巫統」商討建立馬來聯合邦的可行性,結果馬上遭到華人和印度人的聯手抵制。於是英國人又在1948年扶持印度人成立馬來亞印度國大黨成立(Malayan India Congress),以進一步孤立華人。

「馬共」叛亂與「緊急命令」在的發佈,更是讓馬來亞聯邦得到整肅華人的正當理由。他們在對「馬共」槍口相向的同時,還不顧中華民國政府的顏面勒令解散了所有中國國民黨在馬來半島的支部,徹底結束中華民國對馬來半島政治事務的干預。但是英國人也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了教訓,那就是對華人進行種族清洗的結果,就是把華人通通逼入「馬共」的懷抱。

更何況還有以中華總商會為代表的右派華人資本家勢力存在,都是英國人可以好好利用,壓制「馬共」的重要力量。於是在1949年2月27日,親英商人陳禎祿爵士又在英國人扶持下成立了簡稱「馬華」的馬來亞華人公會,代表華人抗拒馬來亞聯合邦的構想。「馬華」的成立,象徵馬來人、印度人還有華人等馬來半島三大族群都有了代表自己的黨派。

然而加入「馬華」的,並不是只有以「拿督」陳禎祿爵士為代表的親英商會勢力。二戰期間加入華僑協會的親日份子,還有許多國民黨的支持者也在南洋國民黨的元老,甚至於中華民國政府暗中鼓勵下加入「馬華」。相較於陳禎祿爵士等西化程度較高,連中文都說得不標準的殖民精英,加入「馬華」的華僑協會與國民黨人還保留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甚至與台灣還維持著聯繫。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情況,那就是當陳禎祿爵士等「馬華」高層向馬來人、印度人爭取權益的同時,華僑協會與國民黨的殘留勢力同樣打著「馬華」旗號在對付「馬共」。前一篇文章有介紹過,無論是華僑協會還是南洋國民黨的歷史都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前的同盟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華」與「馬共」有著一樣的國民黨淵源。

比起喜歡與共產黨硬碰硬的美國,英國是真正老牌的現實主義者。英國固然抵抗蘇聯,而且還在馬來半島上圍剿「馬共」,但是對待中共的態度還是相當友善的。一心想避免解放軍進攻香港的英國,率先於1950年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與親中華民國華僑在星馬地區的活動更不會受到英國政府歡迎。

但是如果是在「馬華」的旗幟下反共,那麼英國政府就不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會給予支持。因為「馬華」是馬來亞的政黨,是代表馬來亞華人在反共,不是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反共。他們反共的動機是協助英國撲滅馬來亞人民解放軍,並不是要推動馬來亞加入中華民國,自然也就是沒有問題了。但是如前所言,國民黨對「馬華」的影響一直都存在。

比如擔任馬華公會總書記的梁宇皋,二戰期間曾任國民黨華僑抗日軍在霹靂州的領袖,並於日本投降後組織反共警衛團,協助英軍反共而獲得殖民當局認可。梁宇皋雖然與英國人關係緊密,卻仍自認是國民黨忠貞黨員,腦子裡想的永遠是如何利用「馬華」來重振國民黨的勢力。他曾經提出從台灣或者越南富國島招募10000名國軍將士,到馬來亞擔任「馬華」幹部的構想。

如此大膽的計劃,將使支持國民黨的華人勢力在馬來半島上大幅增加,有效抵制「馬共」的發展。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華人人口數量激增,長久下來勢必將威脅馬來人的優勢地位。所以梁宇皋的構想,理所當然是以落空收場。不過英國人也注意到,中華民族主義終究還是比其他任何意識形態更能鞏固馬來華人的反共意識。

不過出於對中華民國的提防,還是讓英國人不願意馬上向台灣求援,而是物色那些流亡香港,但是對蔣中正沒有那麼忠誠的國民黨廣東大老。抗戰期間擔任第2方面軍司令的張發奎將軍,就曾委派他過去廣州行營的參謀長華振中將軍帶了一批人馬到馬來亞協助英軍。可張發奎將軍本人的反帝國主義色彩太強,並不願意全心為英軍鎮壓馬共,迫使英國還是必須回頭尋求台北幫助。

畢竟絕大多數的馬來半島華人,在國族認同上還是以中國為「祖國」,而50年代於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的,還是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故維繫中華民國等同於中國的概念,能有效遏止馬來華人倒向「馬共」或者中共的速度。所以基於這個原因,英國沒有阻止台灣僑委會向馬來華人提供內容有大中華民族意識的教科書。

美國中央情報局則不只沒有牽制,甚至還鼓勵中華民國依靠其中華法統地位吸引馬來華人支持。於是在美國鼓勵與英國縱容的情況下,對中國的民族、文化與血緣認同在馬來亞沒有消失。「馬華」會旗的設計者莫源和簡彩生,雖然都否認自己是以青天白日旗為藍本設計會旗的,但是他們確實是畢業自中華民國陸軍官校的前國軍軍官,可見台灣對「馬華」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巨大的。

一些黃埔軍校畢業生,甚至身先士卒的在第一線與「馬共」交戰。不只是前面提到的梁宇皋、莫源和簡彩生,軍校第4分校第17期畢業的連行健將軍,就全曾指揮了鎮壓砂勞越共產黨的戰爭。他指出:「馬來警察是上班制的,馬共利用他們下班的時候佔領派出所,偷走武器。警察局一下班,共產黨就跑進去,換成共產黨上班,馬來人根本就不會打仗。」

據連將軍回憶,共產黨警告馬來警察只有到了上班時間到才能到派出所,如果是下班時間到就會抓人。馬來警察不敢到前線值班,導致「緊急狀態」又成為了華人殺華人的內戰。提到馬來半島的反共秘密戰爭,連行健驕傲的強調還是靠中國人介入才贏得勝利。連將軍表示:「一個泰國人可以打五個馬來人,一個越南人可以打五個泰國人,我們一個中國人可以打10個馬來人。」

來自台北的協助,確實替英國穩住了馬來華人,至少讓右派華人不至於受到民族主義或者馬來人歧視的影響去支持「馬共」。蔣中正賣力協助英國與馬來人抵禦「馬共」,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在馬來亞獨立建國,並從原本的馬來亞聯合邦發展為馬來西亞聯邦之後,立即於1963年與中華民國政府建立邦交。顯然看在東姑·阿布都拉曼眼中,中共對馬來人的威脅遠大過台灣。

20200206-英國與馬來西亞政府針對「馬共」的宣傳,極有可能得到來自張發奎將軍或者中華民國的幫助。然而台灣與馬來西亞靠「反共」維持地友誼,終究沒有辦法長久。(作者提供)
英國與馬來西亞政府針對「馬共」的宣傳,極有可能得到來自張發奎將軍或者中華民國的幫助。然而台灣與馬來西亞靠「反共」維持地友誼,終究沒有辦法長久。(作者提供)

中馬斷交到「中」馬建交

阻礙中共與馬來西亞建交有許多因素,其中包括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兩國的領土糾紛中,北京選擇支持了後者,主張砂捞越與沙巴屬於印尼。但是雙方建交的最大阻礙,還是來自於中共對「馬共」的支持。即便中共沒有併吞馬來西亞的野心,光是陳平等人建立馬來人民共和國的主張,就足以威脅到馬來西亞聯邦的生存權,雙方是沒有建交空間的。

但是在進入70年代以後,伴隨著華人人口眾多的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吉隆坡當局慢慢發現台灣推動的中華民族主義教育威脅性並不下於「馬共」。首先在對抗共產主義這個共同威脅的理由下,中華民國政府有資格逮捕任何被懷疑是「馬共」的馬來華人,尤其是於台灣就讀的馬來僑生。這種舉動看在馬來西亞政府眼中,毫無疑問是對馬來西亞主權的踐踏。

當然,中華民國政府的做法並不是毫無理由。畢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以前,就已經有不少台籍日本兵加入「馬共」的案例。這些從東南亞回到台灣的國際共產黨人,與他們在朝鮮、越南還有馬來亞的同志連成一線,共同發起了二二八事件、濟洲四三事件以及馬來亞緊急狀態等武裝暴動,讓中華民國政府對「馬共」的敵視從一開始就不下於馬來西亞政府。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就有了陳欽生等馬來西亞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出現。馬來西亞對中華民國政府不滿的原因,還不是只有台灣情治人員為了拚業績胡亂抓人而已,更重要的是國民黨人在潛意識裡仍把陳欽生等馬來西亞白色恐怖受難者視為「中國人」,而非「馬來西亞華人」看待,可以完全不需顧及馬來西亞政府顏面任意逮捕的「本國人」。

此種認知讓馬來西亞政府不得不心生警惕,擔心未來台灣是否會以馬來西亞華人都是中國人為主張,對馬來西亞提出更離譜的主權要求。然而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等反共列強,卻不斷在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路上前進,讓繼任東姑·阿布都拉曼出任首相的阿都·拉薩·胡笙(Abdul Razak bin Hussein),認知到交新朋友的日子接近了。

儘管毛澤東沒有停止對「馬共」的支持,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拒絕華人華僑保有雙重國籍的政策,卻深獲馬來西亞政府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好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法,任何取得他國國籍的華人或華僑都將自動失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效忠自己加入國籍的國家,而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周恩來下面的這一席話,不只得到東南亞國家歡迎,而且直到去年都還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讚揚,那就是「一旦加入所在國的國籍,這些華人就不再擁有中國國籍,應當效忠入籍的國家」。可見冷戰中期的中共,雖然已逐漸走上蘇聯撕破臉的道路,但為了強調自身與「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不同,決定放棄過往的「血統主義」。

可見中共早年「反帝國主義」口號不是喊假的,深知以往朝貢體系在東亞周邊國家人民心中沒有留下什麼好印象。然而中華民國政府卻沒有跟上時代,還停留在戰前的「血統主義」思維,要求華僑甚至華人效忠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這不只讓中華民國在親共的東南亞國家被視為「美帝走狗」,在反共的東南亞國家也被視為「中華帝國主義」,根本上是兩面不討好。

1974年4月,出席聯合國特別會議的鄧小平,更是抓住東南亞國家恐懼中國成為霸權的心態,發表了中共「永不稱霸」的演說。鄧小平強調:「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

「永不稱霸」的論述發表兩個月後,馬來西亞聯邦正式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隨即中共斷絕了對「馬共」的物資援助,不過仍透過湖南的廣播電台鼓舞「馬共」持續鬥爭下去。然而此刻的「馬共」,卻因為爆發內部的路線之爭而陷入內鬥與分裂狀態,最終在泰國與馬來西亞政府的聯合圍剿下分崩離析。「馬共」不再是威脅,意味著馬來西亞政府不再需要反共。

中華民國政府想繼續在僑胞面前扮演家長的政策,自然是再也得不到馬來西亞政府的配合。越來越多華僑在馬來西亞政府的要求下,宣佈入籍馬來西亞並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不願意放棄中國國籍者,就必須回到台灣,或者領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回歸祖國」。再反共的馬來西亞華人,到了此刻也必須接受自己是馬來西亞人的事實。

20200206-現居台中市的連行健將軍,是當年在砂勞越圍剿「馬共」的黃埔軍校畢業生,若非砂勞越後來併入馬來西亞,他極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個李光耀。回憶起這段歷史,老將軍淡淡表示一切都是機遇問題。(作者提供)
現居台中市的連行健將軍,是當年在砂勞越圍剿「馬共」的黃埔軍校畢業生,若非砂勞越後來併入馬來西亞,他極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個李光耀。回憶起這段歷史,老將軍淡淡表示一切都是機遇問題。(作者提供)

「大中華膠」的退潮

然而「大中華膠」在星馬地區的活動,並沒有隨著馬來西亞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而結束。最多只是支持中華民國的右翼「大中華膠」潰散,但是「馬共」的叛亂仍舊沒有停止,而且還持續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義支持。真正讓鄧小平不顧黨內極左勢力反對,停止「輸出革命」政策,結束對「馬共」道義支持的是新加坡開國元勳李光耀。

與梁宇皋、陳平等人不同的是,李光耀在二戰期間並沒有什麼顯赫的二戰功績,相反的他還替佔領新加坡的大本營陸軍參謀部報道部工作過,不只是一般的合作者,還是不折不扣的日軍特務。但是這段經驗,也讓李光耀比國共兩黨在星馬地區的支持者更容易跳脫道德與意識形態上的束縛,以高度靈活的務實主義與現實主義手段替華人爭取利益。

做為馬來半島上最現代化的城市,又是進出馬六甲海峽的戰略跳板,新加坡本身並不是英軍對抗「馬共」的主要戰場。但是李光耀為了從英國人與馬來人手中爭奪新加坡的自治權,不惜與有「馬共」背景的左派人士林清祥合作。待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後,李光耀又希望爭取新加坡加入馬來亞聯合邦,藉以提高星馬華人地位。

於是早年曾經推崇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舉「反帝國主義」旗幟的李光耀便發起「冷藏行動」,配合英國與馬來軍警將新加坡內的「馬共」勢力一網打盡,搖身一變成為了反共領袖。見識到了李光耀與他的人民行動黨之威力,東姑·阿布都拉曼也很難不感到驚悚。華人眾多的新加坡硬是加入了馬來西亞,難保未來不會讓李光耀以華人人口數量不下於馬來人為理由,挑戰「馬來至上主義」。

這是為什麼東姑·阿布都拉曼不惜讓馬來西亞少一塊重要戰略港口,也要把新加坡踢出去的原因。畢竟看在馬來民族主義者眼中,維持「馬來至上主義」遠比維持領土完整還要重要。李光耀似乎也從中瞭解到狹隘的民族主義,對於一個國家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巨大。所以雖然是華人,而且也有相當程度的中華民族認同,但李光耀拒絕讓新加坡成為「華人至上」的國家。

在李光耀的要求下,馬來人與印度人不只擁有與華人平等的政治地位,而且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仍是馬來語。在新加坡的國旗上,能夠看到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的五顆五角星,還有象徵穆斯林的白色新月,目的就是希望同時照顧到華人與馬來人的民族情緒。為了避免被國際社會認為新加坡是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的「第三中國」,李光耀堅決打擊一切的「大中華膠」。

然而李光耀之所以能打擊「大中華膠」打擊的如此成功,或許根本原因在於他本身也是個無可救藥的「大中華膠」。二戰時參加日軍的李光耀,雖然極度看不起蔣中正,卻又與蔣經國建立了深摯的友誼關係。縱然與「馬共」分道揚鑣,李光耀卻始終崇拜毛澤東、周恩來與鄧小平等歷屆中共領導人。成立初期的新加坡共和國,在李光耀領導下與兩岸都沒有建交,卻又同時與兩岸都有往來。

或許李光耀只是比其他華人領袖更早發現,要讓華人在馬來半島上與其他族群平起平坐,甚至於成為優勢族群,最大的關鍵就是要讓其他族群感受不到華人的威脅。畢竟二戰勝利時「馬共」對馬來人的血腥報復,確實是嚇壞了馬來半島土地上的「非華人」族群。所以看在李光耀眼中,建立一套讓馬來人、印度人相信三大族群可以在馬來半島上平等生存的制度,才是讓新加坡勝利的最大保障。

所以李光耀一輩子致力的,就是改善華人在馬來人與印度人心中的形象。為了消除來自馬來人與印度人的敵意,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武裝挑釁。換言之,中共必須停止支援「馬共」,無論是物質上還是道義上的支援,都必須要停止。於是利用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機會,李光耀當面遊說鄧小平停止毛澤東時代「輸出革命」的政策。

中共若能停止對「馬共」的支持,不只能加速融入國際社會的腳步,也能幫助新加坡說服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等鄰國放鬆對華人的警戒,讓他們相信中國沒有把勢力範圍投射到東南亞的野心。等鄧小平回國後,他當面召見了陳平,要求「馬共」停止武裝鬥爭,尋求在國際社會上的「戰略轉進」,即展開與泰國還有馬來西亞政府的政治談判。

最重要的是,鄧小平還關閉了湖南的廣播電台,不再給「馬共」提供任何士氣上的鼓舞。中共從1981年起,斷絕了一切給「馬共」的援助,為「馬共」在1989年的解散埋下了伏筆。這也是自1945年以來,「大中華膠」在馬來半島上遭遇到的第一次退潮。然而「大中華膠」並沒有就此消失,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開始走上激進的民族主義之路,他們還將持續的成長茁壯。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