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5+2產業政策退位,政府撒錢撐經濟上場救援

2017-02-06 08:10

? 人氣

政府撒錢撐經濟上場救援軌道建設就提出了19個計劃案。(盧逸峰攝)

政府撒錢撐經濟上場救援軌道建設就提出了19個計劃案。(盧逸峰攝)

顯然,蔡政府終於發現了,原先的經濟政策主軸─5+2產業政策,即使不是難有希望,也是緩不濟急,這讓去年編列106年總預算時保守的行政院,今年要祭出規模較大的公共建設支撐經濟了。雖然尚難確定對未來幾年經濟挹注多少,但肯定對今年經濟幫助不大;萬一民間投資再掉下去,今年經濟大概仍難「有感復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編列今年總預算時,行政院長林全是很堅持要平衡預算,亦無意祭出較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計劃,預算規模小增二百多億,公共建設支出更是意思意思的增加數十億元而已。但顯然到年底時行政院就改變思維,開始強調公共建設,蔡英文說106年要「積極建設」,行政院訂106年為「建設年」,要推「4年2兆元」的建設計劃─顯然政府是發現有點「不對勁」才有此改變。

「不對勁」的地方其實相當多;國內經濟雖然在去年下半年走出衰退恢復正成長,但從行政院主計總處對今年預估的1.87%成長率來看,只比大家「感受很壞」的105年1.4%的成長率,多了那麼一點點,顯然台灣經濟陷入L型的復甦─白話文講L型的復甦就是不死不活、經濟不再往下掉、但也無能往上衝,大家感受平平或甚至一樣糟,也可以說是一個「新平庸時代」的經濟。

而民進黨政府倚為重振台灣經濟與產業重任的5+2產業政策,行政院效率算是高,許多計劃都快馬加鞭的通過了。然後呢?完成且通過這些如「作文比賽」一樣的計劃、規劃並不難,但對經濟其實毫無幫助,必須落實到「花錢」階段才對經濟有挹注效益。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就算對這些計劃再樂觀的人,也無人會說這些計劃能在今年對經濟有大幫助,更別提許多根本看衰其成功與效益者,要靠5+2產業計劃支撐經濟,也是「不對勁」。

此外,內外環境也出現新的「不對勁」因素。內部當然是民進黨上台後的諸多政策,企業界意見多多又難接受,除了虎虎生威的台積電等少數高科技龍頭廠商外,其餘民間投資是讓人擔心了。外部因素除了中國經濟走緩外,當然是首推川普上台帶來的全球經貿格局變數,影響的好壞大小無人能說準,但整體風險升高殆無疑問。

出現這麼多「不對勁」因素,政府終究是要跳下來擴大財政政策力道,才能有一個可交代的經濟成長數字,這個消息確實讓所有地方首長─特別是綠營執政縣市首長精神為之一振,大家在搶完5+2產業政策落腳地後,再次爭搶建設大餅。這些地方首長胃口不小,單是軌道建設就提出了19個計劃案、總金額超過5000億,從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到捷運再到高鐵,一應俱全;市區內鐵路固然提出要地下化,連郊區也要鐵路高架化,有些計劃確實很難讓人認同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中央在作決策取捨前,最好先回頭看看過往歷史,不要好大喜功、全面開工,更別流於地方分贓、雨露均沾。25年前郝柏村的「六年國建」,包山包海搞出一個超過8兆元的大計劃,所有建設萬箭齊發一起作,二高、北宜、12條東西向及其它數不清的大小計劃一起推,撇開財政支應問題不談,包括政府與民間的營建能量、及台灣的資源無法支應此作法,後繼者只接手後只能大幅修改,許多計劃改為分期、分段推動。

林全內閣推建設計劃,除了以六年國建為殷鑑外,更別忘了歷代政府接力努力在全台蓋出那數百座的蚊子館,花錢作建設投資可以,但別搞出效益低落、屬「消費性質」而無投資效益的建設。至於期待「建設年」的計劃就能對今年經濟有幫助,就先多保留點,以政府的招標程序與行政效率,應該是不必寄望了。政府如果真希望今年經濟表現能有預測值以上的表現,設法找回民間投資恐怕更實在也更快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