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濁水溪變清,是祥瑞還是凶兆?

2017-02-06 06:30

? 人氣

濁水溪變清了,最近成為熱議話題。(圖為濁水溪流經水里的河景。Mk2010 /維基百科)

濁水溪變清了,最近成為熱議話題。(圖為濁水溪流經水里的河景。Mk2010 /維基百科)

濁水溪變清了,然後傳出「濁水溪變清,將有大事要發生」。所謂「大事」,包括:17世紀中鄭成功趕走荷蘭人、1945年日本戰敗離台,及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前夕,濁水溪都曾經變清。這些誠然都是大事,但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對荷蘭人是壞事,對台灣人呢?日本戰敗離臺、第一次政黨輪替也都可以做如是橫逆思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歷史上很多「黃河清」的記載,都被視為祥瑞,也就是「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這裡稱「聖人」,不是指孔老夫子那種學問道德之士,而是指聖明的君主,歌頌天下太平的一個成語就是「河清海晏」。但是真正聖明的皇帝不需要祥瑞,反而是昏君才需要詳祥瑞來肯定他。例如北宋徽宗:這位藝術天分超級高的皇帝,大概不會有人認為宋徽宗是位聖君,可是他在位其間,竟出現過三次「河清」。當然百官都用各種形式來歌功頌德,而皇上歡天喜地獎賞那些馬屁精。過了若干年,宋徽宗跟他的兒子宋欽宗一同被金兵擄往北方,而他在第一次「河清」時下令立的「河瀆碑」(記載祥瑞的石碑)依然屹立。做一次前述的橫逆思考:靖康之變對當時中國老百姓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昏君下台是好事,那「河清」當然是靈驗的(連續三次則顯示變化之大),只是昏君永遠不會理解。

河瀆碑迄今還在韓城古鎮禹王廟邊。(韓城旅遊網)
河瀆碑迄今還在韓城古鎮禹王廟邊。(韓城旅遊網)

另一個例子是清雍正皇帝,雍正不是一個昏君,相反的,他察察為明,勤政、節儉更容不得官吏貪污。可是他得位不正,社會上傳言很多,所以,當那年出現「河清」,而且發生的河段既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五省)、持續的時段也長(12月上旬開始陸續出現,到隔年春節還可看到),地方官報喜的奏摺不斷,雍正龍心大悅,自己親筆寫了一篇2000多字的〈河清頌〉,命河道總督田文鏡在江南清口(今江蘇淮陰縣西南)建立「御製黃河澄清碑」,將〈河清頌〉刊刻其上,說是感謝河神,其實是給自己表功。

雍正也曾有御製黃河澄清碑。
雍正也曾有御製黃河澄清碑。

事實上,黃河並不是從頭到尾都「黃」的,從青海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的上游河段大致是清澈的,過了河口鎮,進入黃土高原,切割出晉陝大峽谷,黃土進入河流,才成了「黃」河。那麼,中下游又為何會「清」呢?1991年9月黃河又清了,媒體報導「寧夏青銅峽十裏長峽仿佛水晶畫廊, 兩岸山石倒映黃河中央」,完全抒情報導,沒有政治宣傳。而時間點則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2年,江澤民也已經上台主政2年。易言之,若非江澤民已經穩住局面,就是江澤民不信「聖人出,黃河清」那一套。

然而,當時新聞報導稱「此次罕見的河清奇觀, 主要是由於上中游地區持續數月乾旱無雨, 黃河水量和泥沙量都大大減少形成的」,卻正是之後連續十年的黃河大旱開始,整個90年代,黃河至少有5年發生「斷流」。幾乎同時期開始,長江年年鬧水災,中國歷史2000多年的「能治河者能治天下」諺語,快要改成「能治江者能治天下」了。

講這麼長的「黃河清不清」歷史幹嘛?

濁水溪是清是濁,不是「妖祥」,而是自然。可是民間口傳「有大事情要發生」,卻不是「自冉」,而是人心思變。

濁水溪不濁反清,顯示上游發生了變化,那變化會不會影響到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萬一是10年乾旱的起頭),應該趕快搞清楚,並追蹤研究,不能當作閒話,聽完就算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