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在老化世界中的全球貨幣政策侷限

2019-12-17 05:50

? 人氣

事實上,這正是長時間的貨幣寬鬆無助於改善經濟基本面,甚至有害長期經濟成長潛力的主因之一。源源不絕投入金融市場的資金,使殭屍企業得以繼續生存,無效率企業無需痛下決心整改,得以僥倖逃避挑戰,把持資金優勢,阻礙新創企業發展。若各大央行念茲在茲的只有達成物價成長指數的目標,則在寬鬆貨幣政策必然被持續進行的情況下,這些先進經濟體只得另尋方法,成長生產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附帶一提,台灣生產力的情況也不樂觀。以人員生產力五年平均值來看,由1994年開始往下跌的趨勢非常明顯。若再考慮比日本更快的人口老化速度,其對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嚴重性不可小闕。

台灣人員生產力變化。來源:作者製圖。數據取自主計處。(作者林意凡提供)
台灣人員生產力變化。來源:作者製圖。數據取自主計處。(作者林意凡提供)

歐元區推動財政政策的機構。Draghi於卸任前才說「減緩氣候變遷」或可作為近期促使歐洲各國增加財政支出的張本,新任總裁Lagarde則在履新後立即宣布將減緩氣候變遷作為ECB政策目標之一。而在不久前,歐盟執委會的新任總裁Ursula von der Leyen也提出一項極富企圖心的氣候變遷政策,表示她的任務就如同「歐洲人登陸月球」。日本政府積極推動老年人就業的政策,雖然暫時解決勞動人口的減少,但對增加勞動生產力成長率是否有助,仍有待觀察。

人們對於自己所屬國家經濟成長潛力的重視程度,決定了他們願意付出多少代價扭轉此國生產力成長衰退,甚至人口結構變遷的情況。若人們仍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思考利益共同體,則在經濟力決定軍力的前提下,可以預期,為了在老齡化社會扶養比年年增加的情況下增加全國生產量,又無法全面改變排外的人性本能,則一國最終必得應用某些高風險科技 – 現階段是人工智能與自動化 - 以替代減少的生產人力,不論此舉會產生多少副作用。

事實上,從國家間競爭的歷史來看,就算發展這些取代勞工的科技會加劇貧富懸殊與社會動盪,具競爭意識的政府仍將推動 -- 並且是加速推動 -- 這些技術,至於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就交由社會福利與教育來解決。麻省理工的經濟學教授Acemoglu與Restrepo於2017年針對1990年至2015年49個主要國家的研究便發現,一國經歷越快的人口結構老化就越積極採用自動化。當先進國家與中國大陸之扶養比於2010-2015年經過最低點,開始節節攀升,而人口老化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可以想像,在未來對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的應用只會益加積極。

而在台灣,在這樣緊迫的世界趨勢下,雖然政府不時喜歡將中小企業活力作為台灣價值,但如果國際投資人仍質疑台灣企業的公司治理乃至家族把持,而政經環境仍利於低效率的企業生存,台灣主要企業仍不真正投資新技術,不正視新型人才與管理模式的緊迫性,則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生產力不振的狀況下,台灣經濟的未來只有收縮一途。

*作者為作者為成長於台灣、歷練於華爾街與北京之專業投資人,曾參與互聯網創業。畢業於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