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在老化世界中的全球貨幣政策侷限

2019-12-17 05:50

? 人氣

2此處受扶養人口指0-14歲與65歲以上。作者製圖,數據取自United Nations。(作者林意凡提供)
此處受扶養人口指0-14歲與65歲以上。作者製圖,數據取自United Nations。(作者林意凡提供)

這種長時間的低利率,卻伴隨著物價不成長甚至下跌、以及經濟成長遲緩的現象,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日本症(Japanification)」。之所以被如此稱呼,不只因為此「症」最早於日本發生,還反應了西方國家某種隱晦的心理狀態:很長時間,西方只將日本的問題歸因於其央行的遲疑與產業結構問題,而沒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當西方自認自身央行的反應更果敢,而產業結構更合理時,便從不覺得有一天日本的情況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某些獨立思考的經濟學家或官員,卻早在許多年前,就理解到人口結構老化對經濟層面帶來的重大變化。於2008年至2013年擔任日本央行總裁的白川方明教授,很早就在各種國際級央行會議上提出,在過去至少十幾年,日本人口結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老化,才是日本遭遇長期物價下跌壓力的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機過後幾年,西方的央行家與少數學者,開始同意白川教授的觀點。

白川方明教授於年輕時加入日本央行,經歷過日本90年代的泡沫崩潰、之後長期的通縮與經濟衰退,直到於日本經濟與金融環境最艱辛的時間點擔任央行總裁,總共39年。期間他盡力維持央行獨立性,在日本棘手的通縮情況、危機處理、與金融體質穩定性上尋求平衡,甚至在金融危機時引進「廣泛的貨幣寬鬆措施」。作為曾影響一國人民經濟生活、每天解決實際且重大問題的前任央行總裁,白川教授對政策效果與經濟現狀的思索是極有參考價值的。

白川教授在其2012年於日本央行舉辦的公開演講中,除了繼續重申人口老化的嚴重影響之外,還講到另一重要事項,是有關人們的未來預期會如何左右物價成長指數

「經濟潛在成長的減低,亦即停滯不成長的供給能量,將造成永久收入的下跌。雖然乍看,總體供給的降低與總體需求的降低相互抵銷,似乎不該影響物價,」白川教授說,「但我必須再次強調,公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清楚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危險,隨時間過去,這方面的認知卻已漸漸在發生,並開始影響他們的預期與行為。隨著認知擴散,未來GDP的衰退就算尚未發生,人們卻已因為預期而改變行為,終於加速造成今天總體需求的衰落,並跟其他與預期相關的反應,一起成為日本通縮現象的背後因素。」

白川教授所提到的群眾預期心理,恐怕就是為什麼雖然近幾年問題嚴重,美國聯準會幾屆主席,包括Yellen與Powell,仍在公開演講場合對人口結構的老化語焉不詳之原因了。他們只講許多研究指出,美國的中性實質利率降低了,使聯準會在未來就算經濟處於正常狀態,極可能仍需讓利息降至最低有效水平(effective lower bound)。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