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從哥白尼談中西方科學發展的落差

2019-12-15 07:1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能當時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只是尋找建文帝,不在國際貿易,因為在《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鄭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去找建文帝,至於沿途宣揚國威,向外炫富,只是附加價值。

在軍事科學方面,1377年民間有人發明手銃,是現代手槍的雛形,1524年有人造出佛朗機炮,1558年有人造出火繩槍,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類似地雷),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百科全書《開工》,1642年有人發明的“火龍出水”,可說是現代飛魚飛彈等反艦飛彈的雛型。當時明朝科技既然如此先進,為何明朝會先後敗給李自成與滿清?滿清入主中原後,為何沒有將以上科技好好發揚光大?可能這些科技效果不佳,所以滿清政府並不重視。

在天文學研究上,1634年,禮部尚書徐光啟完成編纂《崇禎曆書》,共46種,137卷,書中採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創立的天體系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亦對哥白尼的學說做了介紹並大量引用其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章節,卻沒有推廣在民間教育上,可能當時明清兩朝政府並不重視或認為不適合讓一般民眾了解,民眾只要懂得四書五經當順民即可。

英國劍橋學者李約瑟的「大哉問」(Needham's Grand Question):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為什麼科技如此先進的中國會在15世紀開始逐步落後西方?

筆者認為這是東西方對真理的態度差異所致,尤其是科學之母–數學。誠如20世紀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所說:「由於中國既沒有產生形式邏輯,也沒有產生實驗方法,兩者都需要數學、紀錄與分析,而中國缺乏這些東西,所以不可能產生科學。」西方之所有科學,是因為有希臘人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有第谷、克卜勒、布魯諾的觀測,有伽利略的實驗方法、邏輯推理與分析,以及牛頓微積分的發明。

古代中國人對數學的看法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一種探求宇宙真理的學問。中國自宋朝以後的科舉考試以朱熹所編的四書五經為本,這些經典沒有數學,導致中國沒有發展出以科學探求真理的體系。此外,文字的結構對東西方科學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西方國家的文字可以當作科學符號只用,中國的文字則不行,所以儘管中國在西周時代就發現等同畢氏定理的鉤股定理,戰國時代有墨子的科學著作又何用?

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也說:「因為中國社會主要重視『人本』觀念,所以中國社會重視屬於實用性與技術性的發明,而西方社會重視『神本』觀念,又因為有希臘與埃及的哲學與科學做基礎,所以西方社會重視探討屬於抽象的、邏輯的、分析的與演繹的科學系統。如希臘人將數學與哲學結合,讓數學不只是數學,而是通往真理的基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