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再被誤用的國發基金

2019-11-16 07:30

? 人氣

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受到貿易戰的影響導致出口衰退。(資料照片,圖/台中市政府)

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受到貿易戰的影響導致出口衰退。(資料照片,圖/台中市政府)

上周一則消息說行政院國發基金決定加碼300億,以協助工具機產業度寒冬。再一次,國發基金又被誤用、甚至是濫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內工具機產業因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出口減少、營收下降,今年以來,工具機出口衰退27.3%、機械業衰退11.9%,部份廠商甚至傳出開始放無薪假;小英總統在參加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會員大會時就表示,「政府不會讓大家孤軍奮戰」。

經濟部提出的協助產業的政策是:資金融通、擴大訂單、固本轉型三大方向。上周傳出在「機器設備輸出貸款」方面,因現有200億元額度即將用罄,國發基金將加碼擴大至300億元,並將調降利率,以回應產業界需求。

大部份人印象中對國發基金的定位、功能,應該是比較類似創投基金,投資政府政策要扶植但民間無意投資的產業,或是投資新創,甚至可以用於支持如BOT等計劃,但就是沒有人認為國發基金是「紓困基金」。這次「機器設備輸出貸款」,先拿出200億元不夠、還要加碼到300億,這種對特定產業動用國發基金,進行有如紓困的融資貸款,怎麼看都不對勁。

如果真要正本清源,可以回頭看看國發基金的成立宗旨、任務,官方的定位是「加速產業創新加值,促進經濟轉型及國家發展,為協助我國產業創新加值、研究發展及自創品牌」。這個成立宗旨寫得相當「積極、奮進」,顯然國發基金是要扮演推動台灣產業提升、進步、升級的推手,而不是善後的紓困基金。即使官方把「機器設備輸出貸款」等說成對產業升級多正面、多有意義的事,還是迴避不了其紓困救急的本質。

國發基金「不務正業」已不是首次,今年經濟部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最核心又最重要的優惠,就是由國發基金出資、補助負責融資銀行1.5個百分點的「委辦手續費」,在近年利率低落情況下,回流台商等於享有近乎零利率的融資優惠。

這也是一個百分之百誤用、濫用國發基金的案例─企業投資的障礙與問題,融資難易、甚至資金成本高低,早已不是問題,多年來,國內只見資金浮濫難以消化、利率更是低到不能再低,銀行幾乎是求爺爺告奶奶的想把資金借給績優企業,利率時常低到1.5個百分點上下。這點也可從工商團體這麼多年,不斷反應五缺等投資問題,但卻從來不提資金問題可看出。

但經濟部傻瓜般的提出融資優惠措施,還自以為效果宏大、吸引眾多台商回流、投資金額頻創新高;其實,真正因受貿易戰衝擊要回來投資者,是有其戰略佈局上的需要,不是為利息補貼而來;倒是因有優惠的補貼反而引來不少尋租者,拿原本的國內投資案來享受優惠,經濟部也許心中多少知曉,但衝數字衝得很高興、可以拿來騙長官、欺民眾,但卻是拿民眾錢去當冤大頭。

而要國發基金為這筆利息補貼買單,更是錯誤;為此國發基金未來要為利息補貼支出數百億元,而原先這些錢該可用來投資新創、為產業尋找新路、新機,現在全部變成利息補貼了─從經濟部之後調降利息優惠幅度,也可看出經濟部多少對此政策之「不妥」與後遺症有所知覺。這種作法甚至比搞千億元產業基金,到處投資、號稱要協助企業轉型的作法還糟糕;這種投資,雖然已經發生如興案等問題投資案,但至少還有一點回本、增值的希望,但利息補貼則純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其它如參與台企銀這家老行庫的增資,也是莫名其妙到極點。

19世紀法國著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巴斯夏很早就說得很清楚,任何經濟政策除了「看得到的好處(效益)」外,更要注意那些「看不到的壞處(成本、代價)」;經濟部顯然目光不及於此,只看到、顧著發錢補貼利息、紓困,卻未思及負面影響。

當然,更惡劣、也更值得深思的是:國發基金如此被濫用,是否已變成當政者手中,不受監督的小金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