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如何辨識與差異化監理

2019-10-25 05:50

? 人氣

研究發現,金融循環的高峰常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點,為降低金融循環對金融穩定的威脅,可善加利用其他的總體審慎政策工具,像是流動性要求LCR與NSFR、金融機構槓桿比率、保留資本緩衝等。圖為台灣中央銀行。(示意圖,顏麟宇攝)

研究發現,金融循環的高峰常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點,為降低金融循環對金融穩定的威脅,可善加利用其他的總體審慎政策工具,像是流動性要求LCR與NSFR、金融機構槓桿比率、保留資本緩衝等。圖為台灣中央銀行。(示意圖,顏麟宇攝)

過去只要發生擠兌、金融恐慌等危機事件,「大到不能倒」與「關聯性太高不能倒」的問題總是如影隨形。金融監理當局除必須面臨紓困導致道德危險及納稅人的批評聲浪,若坐視不救援,卻又可能引發系統風險困境,在在考驗金融監理當局的智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1984年初美國伊利諾大陸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National Bank)大量放款損失的消息傳出後,引起擠兌,而存款流失主要來自大額定存戶的解約,因而被稱為「電子擠兌」。由於伊利諾大陸銀行是當時美國十大銀行之一,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認為清算該行可能引發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因而決定採用財務援助並注入資金。FDIC對該行紓困形同保障該行所有存款和其他負債,而且助長其他大型金融機構的道德危險動機。這個救援行動受到嚴厲的批評,被形容為「大到不能倒」政策。此用語過去偶爾在報刊上出現過,但從此被廣泛使用。

1990年代以來,在追求「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驅使下,金融整併蔚為風潮,於是產生了更多、更龐大而且高度複雜的金融機構。由於金融鬆綁與金融創新,這些大型銀行的負債結構以大額定存與貨幣市場負債為主,但是這些負債項目大部分不在存款保險保障範圍內。全球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和歐洲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即面臨短期金融工具的擠兌。投資人對於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大額定存及短期籌資工具無聲的擠兌,是現代金融體系流動性危機的主要來源。

金融機構關係盤根錯節 複雜度遠勝以往

與「大到不能倒」一個緊密相關的議題是「關聯性太高不能倒」,而且可能更形重要;現代金融機構之間的關係網絡盤根錯節,複雜程度遠勝以往,少數面臨流動性危機的金融機構比以往更容易透過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高度關聯性,迅速演變成全面性的金融恐慌。金融機構之間可能透過短期放款、信用擔保或其他金融契約,而產生密切的關聯性,使得個別金融機構的損失快速傳染至其他金融機構,此外也會由於共同曝險(common exposures),引發整體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面臨危機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性可能會突然快速升高。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倫敦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的例子。2000年6月10日,英國女王為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橋主持揭幕。開幕當天卻因為行人湧上橋面後,橋身劇烈搖晃,當局不得已宣布封橋整修。究其原因,設計師在測試橋樑承受外力(風力、水力等)所產生的振動衝擊時,並未考慮到行人的反應。透過橋樑搖晃和行人步伐一致的回饋作用,使得橋樑所承受的作用力超出工程師預先設想的幅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