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首度合作金馬影展 紀錄片導演:理解「死刑犯也是平凡人」,才能充分討論死刑

2019-10-24 21:00

? 人氣

司法院今年找上金馬執委會合作,於金馬影展設立「罪與罰」單元,從不同國家與角度探討法律,導演李家驊(左)執導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將於影展世界首映。右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吳尚軒攝)

司法院今年找上金馬執委會合作,於金馬影展設立「罪與罰」單元,從不同國家與角度探討法律,導演李家驊(左)執導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將於影展世界首映。右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吳尚軒攝)

為加強司法與社會對話,司法院今年找上金馬執委會合作,於金馬影展設立「罪與罰」單元,從不同國家與角度探討法律。其中,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將於影展世界首映,導演李家驊表示,台灣觀眾在理解事情時,常只看到斷面,忽略人的存在,「他成為死刑犯前是個平凡的人,之後也是個平凡的人」,理解這件事情後,才能充分討論死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司法影展邁入第2屆,今年首度與金馬影展合作,由金馬執委會挑選7部來自各國的影片,從不同角度探討法律意義,如代表菲律賓參加2020奧斯卡的《判決之後》;《魔鬼辯護人》描述為巴勒斯坦人辯護的以色列律師;《佩圖尼亞神加持》將從馬其頓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歧視,探討宗教與法律的關係;《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則將從鄭捷等3名死刑犯的親屬角度出發,探討人與體制等。

司法影展7部電影 在台全是首映

司法影展今(24)日舉行記者會,司法院長許宗力致詞表示,司法院致力推動司法改革,也加強司法與社會對話,所以跟金馬影展合作,在電影裡,法律不只是冰冷的文字,還有性別種族、宗教、文化等複雜因素,觀眾可以看扮演2小時的法官、律師,尋找公理與正義的答案,應該也可以更了解,司法決定他人的人生走向有多困難。

20190704-最高法院大法庭揭牌典禮,司法院長許宗力出席。(盧逸峰攝)
司法影展今24日舉行記者會,司法院長許宗力(見圖)出席致詞。(資料照,盧逸峰攝)

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談到,最初是司法院主動尋求合作,執委會從去年底開始,就在各國際影展選片,7部電影全都是首次在台灣放映,《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則是世界首映,影展可以吸引影迷走入戲院,此外還有會邀請導演、專家映後討論,「絕對比看電視節目的名嘴更好看。」

林君陽:電影讓司法更接近人和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今年也為金馬獎拍攝年度廣告,他表示拍攝過程中一直在思考,電影在這個時代有什麼意涵?他認為電影人都在講故事,故事的來源是這個世界的聲音,電影人把這些聲音轉換成影像、把故事說出來,而司法更接近真實的人跟社會,這些就是時代的聲音,透過電影、故事,能轉換給更多人看到。

林君陽談到,在新聞上看到犯法的人,是很遙遠又片面的影像,但透過電影,有機會讓大家走進這個人的人生,看到這一個人的無力,知道原來他當下有不知所措、不得已,「這很可能不只是他的原因,是社會的原因,跟你我都有關係」,林認為如果能共感理解,相信社會不會這麼多謾罵,希望大家走出電影院後,會想問問題,想去知道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5本書帶你更深入了解《我們與惡的距離》所探討的議題。(圖/取自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官方臉書)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今年也為金馬獎拍攝年度廣告,他認為,在新聞上看到犯法的人,是很遙遠又片面的影像,但透過電影,有機會讓大家走進這個人的人生。圖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取自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官方臉書)

李家驊原本贊同死刑 接觸蘇建和案後轉變心態

導演李家驊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將於影展舉行世界首映,全片歷時4年,透過對鄭捷等3名死刑犯周遭人物的訪談,紀錄犯人親屬的心境。李表示3個犯人的家人,都呈現不同狀態,第1個死刑犯A(匿名)的父母每周會來看他2次,第2個弒父的陳昱安,母親希望他死,而鄭捷的父母則是不知所措。

李家驊說明,他本來是贊同死刑,直到2008年,他在蔡崇隆導演的《島國殺人紀事》擔任副導演,接觸到蘇建和案後開始改變看法,於是認為可以用親情切入拍攝,透過不同父母的角度來讓人了解。

李家驊也談到,紀錄片可以播的平台不多,通常只有影展,就是同溫層,但《與惡》開了個頭,讓大家開始關注,這很令人感動,台灣觀眾在理解事情時,常只看到斷面,忽略人的存在,關於死刑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討論,「他成為死刑犯前是個平凡的人,之後也是個平凡的人」,希望大家理解這件事情後,才能充分討論死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