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專欄:國富民強的兩大力量

2019-09-30 07:00

? 人氣

美國自雷根總統時期開始高舉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卻也惡化社會不公平現象。圖為美國前總統雷根(AP)

美國自雷根總統時期開始高舉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卻也惡化社會不公平現象。圖為美國前總統雷根(AP)

一國的社會運動頻仍,大多與民怨脫不了關係,而近年許多國家的民怨更助長了民粹主義盛行。然而,若分析當前各國民怨的本質,又可發現其絕大多數源於經濟成長乏力、社會貧富不均所帶來的經濟不安定感或被剝削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何人類文明前行的腳步未曾停歇,民眾卻感覺到生活大不易?回顧十八世紀後期全球生活水準開始改善的成因,便不難察覺問題何在。當時人們一方面致力於科學發展(人類學會如何認識及瞭解自然,並藉此方面知識增加生產力和壽命),另一方面則是社會透過法治等制度及具有制衡功能的民主,學會如何合作。這兩股力量匯聚成一個寬廣的社會契約,能讓社會大眾共事共榮,遂陸續在各國締造出國富民強的果實。

若再進一步探究所謂國家財富的來源,可得知財富創造與財富吸取截然不同。前者源於民眾的創造力、生產力與彼此間的生產性交流;後者則指個人以剝削或其他方式,從他人那裡得到財富的過程(尋租性/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雖然這兩者都能創造國家財富,但全民帶動的財富創造能為整體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少數人享有的財富吸取則會形成不均的問題,孰優孰劣當下立判。可惜的是,各國政策制訂者不僅未能盡早識得財富吸取之害,甚至還助其壯大,最終種下今日民怨迭起之果。

以美國為例,自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執政時期開始,當全球化與技術進步的力量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卻也愈發向大資本家靠攏,導致經濟不均加劇。再加上高舉自由開放大旗的經濟政策,又往往惡化社會不公平現象,使市場機制愈難達到被預期的效率、公平。

但政策制訂者與專家學者對自由市場的思維近乎宗教式的信仰,使其輕忽各種不均問題,讓美國政經體制更依賴市場機制,縮減市場監管、防止過度投機及保障勞動者等社會保護機制。

凡此種種均破壞了前述共榮的社會契約,也是導致經濟成長乏力的原罪。更麻煩的是,當前許多已開發國家尚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中:金錢導向的政治體系,帶來嚴重的政治不平等;而愈來愈弱的法規,加上管制鬆綁及市場機制信仰當道,又帶來更多經濟不平等。於是在政治、經濟雙重不平等下,難怪這些已開發國家離國富民強愈來愈遠。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699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