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觀點:英國《茶館》賣中國茶

2019-07-27 06:20

? 人氣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阪G20峰會(AP)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阪G20峰會(AP)

《茶館》是老舍於1956~1957年間創作的三幕話劇,內容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背景,透過在清朝末年、民初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茶館中各色人物生活的變化反映社會的變遷。為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2017年11月17日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了一齣四川話版《茶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舍曾於1924年秋至1929年夏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華語學系任講師,教導英國人學習中國的官話和中國古典文學課餘則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1926年在《小說月》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他在倫敦的住所成為三幢獲贈藍牌的華人故居之一。或許因為這段經歷,2018年9月13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週刊開闢了「茶館」(Chaguan)專欄探討中國相關議題,首篇文章特別提到《茶館》牆上貼的「莫談國事」(No talk of state affairs)警語,應可視為對言論自由抗議的象徵。因此該專欄不但談國事,而且談和中國相關的國際大事。

蒼蠅壁上觀察美中情緣

以今年6月22日「茶館」為例,專欄文章指出中國領導階層正開始接受川普的貿易戰只是對美關係危機的一個元素,而且不是最危險的。據悉,習近平相信川普並不希望美國經濟和中國脫鉤,但習近平擔心的是川普被鷹派顧問群給挾持了。6月底川普在日本G20峰會期間暫停了美國企業向華為供應設備的禁令,證實「茶館」專欄精準的觀察。

有趣的是專欄標題使用了竊聽者/偷窺者(fly-on-the-wall)一詞,那隻牆上的蒼蠅看到和聽到的美中關係到底如何呢?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去年九月新開專欄,欄名引用老舍小說「茶館」。(取自專欄負責人 David Rennie 推特)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去年九月新開專欄,欄名引用老舍小說「茶館」。(取自專欄負責人 David Rennie 推特)

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提出「中美國」(Chimerica)一詞,形容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其主要概念指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生產/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但匯豐商學院教授包丁(Christopher Balding)去年替美、中離婚繪製了路線圖,《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沃爾夫(Martin Wolf)則提供了離婚的重要原因:「美國的行徑是不折不扣的『流氓超級大國』(Rogue Superpower)」。弗格森認為「當『中美經濟共生體』時代結束後,中國會在20年內超越美國」。

弗格森指出「2019年與1949年的差異,其中一點就是現在中美兩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與70年前蘇聯與美國之間幾乎徹底脫鉤的情況非常不同。」儘管如此,當前美、中雙方劍拔奴張已出現以下兩個層面的脫鉤(decoupling)現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