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鯨魚、海龜吃下塑膠垃圾!風窩推買吸管做環保,還給牠們乾淨的海洋

2019-06-07 06:40

? 人氣

海洋垃圾與日俱增,深深影響海洋生物的存亡。(擷取自YouTube)

海洋垃圾與日俱增,深深影響海洋生物的存亡。(擷取自YouTube)

還記得2016年YouTube上一支吸管從海龜鼻孔中拔出的影片引發熱議,造成大眾轉發並呼籲減塑的重要,但,海洋垃圾依舊與日俱增,深深影響海洋生物的存亡。

塑膠微粒污染的範圍遍及陸地、淡水、海洋,甚至遠至南北極。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算,每年約有1300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海上漂流物不如瓶中信浪漫,經由食物鏈還可能讓我們「自食惡果」。

台北市環保局指出,民眾丟棄的塑膠杯與塑膠袋若被沖入海中,一段時間後會碎裂成塑膠微粒,被小蝦吞食後,小蝦又被魚類吞食,最後魚類來到人類的餐桌,等於人類輾轉將塑膠微粒吞下肚。

《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也指出,成人平均每年至少會吃下5萬塑膠微粒,從空氣中也會吸入相同數量,如果1整年只喝瓶裝水,甚至可能吞進13萬顆塑膠微粒。

台灣周圍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5月策畫執行「島航計畫2.0」,開船遶行臺灣海域一周、歷經半年多的分析,發現臺灣領海範圍竟佈滿塑膠微粒!透過食物鏈的累積,這些塑膠微粒勢必造成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使用功能和人體健康的莫大威脅,顯示出減塑、限塑已經刻不容緩!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策畫「福爾摩沙巡禮 2.0」,遶行臺灣海域蒐集各地的塑膠微粒。(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策畫「福爾摩沙巡禮 2.0」,遶行臺灣海域蒐集各地的塑膠微粒。(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在學術界的定義為直徑小於 5mm 的塑膠碎片。海域上的塑膠微粒主要是各種人造塑膠,如保麗龍、塑膠袋、寶特瓶、塑膠包裝紙、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經光照脆化或外力造成破碎形成。

環保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也經常在社群媒體上呼籲大眾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但說得容易做得難,誰能大聲說自己這一周完全沒使用到一次性的塑膠袋、塑膠瓶?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greenpeace)分享的貼文 張貼

若要追究台灣海域塑膠微粒的根源,據「島航計畫2.0」調查結果中顯示,硬塑膠、圓形塑膠粒及發泡塑膠在西部海域平均數量皆最高,其中圓形塑膠粒數量又明顯高於其他海域,推斷主要來源為八掌溪出海口。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八掌溪河川情勢調查報告,八掌溪流域工業以木業、電纜、塑膠、水電加工等中小型工廠為主,推測中圓形塑膠粒主要來自流域範圍內塑膠加工廠。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建議,相關縣市政府、環保單位沿八掌溪往上游進行採樣,確定圓形塑膠粒來源是否與沿岸塑膠工廠有關,進一步訂定塑膠工廠管理規則。

塑膠微粒示意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塑膠微粒示意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除了台灣西部區域,東北部的塑膠微粒數量也相當可觀。東北部海域數量最高的是軟塑膠,推斷這些破碎軟塑膠主要由塑膠袋、食品包裝紙等受外界應力裂解造成,為花蓮環保公園長期受風浪侵蝕,導致掩埋其中的塑膠袋及各式垃圾慢慢暴露出來,尤其可能在颱風過後或東北風季節,裸露在外的垃圾不斷進入海中,造成附近海面上許多海漂垃圾。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新北金山區~石門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新北金山區~石門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對於台灣沿岸的塑膠微粒問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呼籲政府,應積極探討對策,以回應全民對於塑膠微粒造成健康風險的疑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和風傳媒電商平台〈風窩〉合作,現在消費者只要購買一組環保吸管,就會捐出100元給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做為清理海洋廢棄物、鯨豚研究調查、以及海洋教育宣導等經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子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