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 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

2019-05-27 05:20

? 人氣

自此,沙特便將國家存亡與瓦哈比主義牢牢掛勾,這其實不僅牽涉情感,也有現實政治的考慮。內志地區資源貧脊,酋長國只有不斷擴張、掠奪資源才能生存,故對外興戰需求極高;而瓦哈比主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酋長國的需求,也就是藉由嚴格規範穆斯林個人的思想、行為,來將整個社會戰士化、集體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拉伊耶酋長國地圖。(作者提供)
德拉伊耶酋長國地圖。(作者提供)

故沙特與瓦哈卜定下契約,由沙特掌政,瓦哈卜掌教,瓦哈比主義便是沙特官方意識形態,兩大家族更彼此聯姻,至今已有300年歷史,沙特於是從一個沙漠部落,成長為今日的政治伊斯蘭大國。然而宗教口號至今依舊,石油帶來的暴富卻削弱了沙特國民的活力,人們終於發現,原來瓦哈比主義真正的敵人不是異教徒,而是資本主義,這或許是瓦哈卜當年意想不到的。

但即便人民對瓦哈比的信念不如當年,沙特什葉派的處境依舊艱困。如今在沙特的什葉派多為十二伊瑪目派,分佈在麥地那、漢志以及沙特東部的蓋提夫、哈薩綠州等地。打從德拉伊耶酋長國時代,瓦哈卜便稱什葉派為Rafidah(الرافضة‎),意為抗拒者,宣稱其不屬穆斯林的一員,從而開啟了迫害什葉派的進程。

1802年,沙特更出兵攻打什葉派聚居的卡爾巴拉城,也就是侯賽因當年殞命之處。軍隊進城後大肆燒殺擄掠,並搗毀侯賽因的聖墓,最後帶著什葉穆斯林婦女、孩童及其他戰利品揚長而去。在瓦哈比史觀中,這是一場討伐異端的聖戰;但由經濟角度來看,內志地區早就謠傳什葉派聖墓金碧輝煌、寶藏眾多,故此次出兵也可視為預謀已久的劫掠行動,既能充實國庫,也打壓了什葉派。只是結局似乎不如沙特所願,首先什葉派並未因此撤出該地,沙特出兵反倒強化了當地的什葉認同,更提升了當地的武裝程度。結果沙特除帶回戰利品外,也只得到了「卡爾巴拉屠夫「的頭銜。

此後沙烏地境內的什葉遜尼衝突不斷,類似的情境往復循環,例如政府下令拆除國內的什葉聖墓,什葉派穆斯林於是大舉上街抗議,最後爆發流血衝突,結果政府便逮捕有關人士、關閉什葉派清真寺等,打擊力道加劇,新的衝突隨即而來。往復幾次以後,便催生了沙特境內最大的什葉派地下組織: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革命組織(Organization for the Islamic Revolution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簡稱OIR)。

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革命組織(簡稱OIR)的標誌。(作者提供)
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革命組織(簡稱OIR)的標誌。(作者提供)

OIR成立之初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讓整個阿拉伯半島什葉派化,推翻遜尼派統治。可惜雙方實力差距過於懸殊,1979年蓋提夫起義失敗後,OIR領導人與其門徒便流亡德黑蘭,放棄由內突破,改采海外包圍的方式。首先其在倫敦興辦報章雜誌,並挑起1987年的麥加騷亂,讓沙烏地不堪其擾。但這些活動雖有一定效果,卻坐實了第五縱隊的罪名,讓沙烏地境內的什葉派處境更為艱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