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回歸結構性改革 ,讓台灣經濟走回正軌

2016-06-18 07:00

? 人氣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想運用政府主導的方式,來幫忙銀行消化超額的閒置資金,不過,這並非是長久之道,更絕非正道。(王德為攝)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想運用政府主導的方式,來幫忙銀行消化超額的閒置資金,不過,這並非是長久之道,更絕非正道。(王德為攝)

新政府在520上台後,中央各行政單位無不積極推出各種可以振興台灣經濟與強化金融體質的各項政策,其中又以「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所提倡的新金融政策,創新融資的方式挺產業」,令筆者印象比較深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字面上的解釋,就筆者的理解,應該就是確保不論新設立、或既有的企業都能從金融機構得到所需的間接與直接融資(夾層融資與天使創投基金就是金管會所提出比較有爭議性的政策)。不過,讓筆者不解的是,不管是哪一種融資方式,這種由政府機關運用非市場力量來引導資金流動方向的作法,不就是過去讓台灣銀行體系體質由好轉壞的關鍵因素之一嘛?!

從另一方面來說,目前政府體系裡早以存在著各種類繁多的類似創業投資或主權基金的基礎與功能,例如:國家發展基金;這些目前已在運作的資源,只要適當、合宜的進行整合,並且確實穩當地執行與提升基金的效能,筆者深信此類基金就可達成可觀的成果。況且,再度由公部門帶頭來提倡設立新的基金,好像有違政府長年以來主張精簡政府組織與解決組織架構重疊的問題。

以中國大陸為例,產能過剩是目前中國政府所面臨的經濟重症之一,更是苦無對策,現階段的做法,由於內需疲弱,也只能用時間來消化過度生產的貨物與商品;中國除了房地產有供給過剩的困境外,煤、鋁、煉油、鋼鐵、化工業也都有產量過剩的問題。同時,為了避免倒閉潮的來臨,與銀行違約率大幅度地上升,中國政府指示銀行必須再適度地繼續支持這些無競爭力或產能過剩的產業,讓陷入經營困難的企業,能保有一定的資金與流動性水準。

造成中國政府這樣的窘境,部份的原因是,在過去大約10年期間,中國大肆動用政府力量去影響銀行資金成本與主導借貸的方向,導致資金配置不當與投資浮濫。明確的來說,各層級的政府為了達成所設定的經濟成長與所宣稱維穩的目標,不斷地運用各種行政手段,強力的干預金融機構,要求金融機構大量放款給特定的產業,或融資給已經失去市場競爭力的國家企業。這種長期以非商業行為的經營模式,所得到的代價是,當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時,銀行的資產品質(資產負債表內或表外)急速的大幅惡化;金融機構的壞帳準備金,需進行大幅度的提列、銀行獲利衰退、銀行資本開始的被侵蝕 (市場對銀行的信心是建立在充裕的資本基礎上,銀行所能承受各類損失與風險也是維繫在這個資本的緩沖器上),銀行的信用風險因此快速地上升。

在此種狀況下,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政府,不管用什麼樣的形式,勢必需要再度動用全國納稅人的錢去填補壞帳的黑洞,而國家財政也同時會受到負面的衝擊,國家主權風險的評將會被調降(目前只是展望被調為負向),最後資金外逃的問題可能會加重、貨幣貶值加速,讓看似經濟成長動能喪失的中國經濟,可能更加的雪上加霜,而這不就是目前已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最佳的寫照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