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書店,尋找閱讀的意義:《書店旅圖》選摘(1)

2019-05-04 05:10

? 人氣

福耶爾書店(Foyles)。(取自Foyles臉書粉絲頁)

福耶爾書店(Foyles)。(取自Foyles臉書粉絲頁)

威廉•福耶爾和他的兄弟吉伯特•福耶爾報考1903年的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結果雙雙落榜。隔年,兄弟倆決定將所有的教材拿出來販售,為此開了家小書店。全球知名的書店──福耶爾書店(Foyles)就此誕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福耶爾書店位於倫敦的書店街,即查令十字街。這間書店擁有的書架總長為世界之最,已載入金世世界紀錄中。福耶爾兄弟無心插柳柳成蔭,不但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給世間許許多多迷戀書籍的愛書人造就了福利。如今穿梭在倫敦大街小巷,滿載書籍的「福耶爾麵包車」(Foyles Van),已然是世界名城倫敦的文化象徵。

當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徬徨之際,最好的去處便是書店了。被難以言喻的孤寂圍繞之時,能讓靈魂得到撫慰的空間也是書店。因為有書籍,我們不孤獨,書中總有暖意。閱讀是一個人的行為,但也意味著與世界上無數不同時代的人展開精神交流。

1903年代的「福耶爾麵包車」(Foyles Van)(福耶爾官網)
1903年代的「福耶爾麵包車」(Foyles Van)(福耶爾官網)

1973年秋天,我任職於韓國某日報下的月刊單位,在一次編委會上提出邀請韓信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大眾神學家的安炳茂先生撰寫名為「為了活得像個人」的系列卷首語。那是一個反常年代,在朴正熙(韓國第5至9屆總統,因鐵腕統治而有獨裁者之稱)軍政強權下,人性思考也動輒被貼上駭人聽聞的政治標籤,媒體人舉步維艱。我渴望與所有同時代人們共同省思,每一個人到底應該實踐什麼。

「為了活得像個人」,這句話是貫穿我的出版生涯的座右銘。寫一本書,編輯一本書,閱讀一本書,無不是為了活得像個人。投身出版業40多年,光陰匆匆流逝,而這個問題對我一直嚴重拷問,我依然在尋求答案。

人類的思索,被書冊賦予形態,存在並衍生著。書籍,承載著人類文明,並將其編織成體系。一本本書彙集於書店,化作世間至美的叢林,智慧的合唱在此迴響。

大大小小的書店,甫一誕生便是開放思想的場所,隸屬于自由的世界。書店是多元的叢林,薈萃著林林總總的書和五花八門的思考。正如一位書店人對我說的話:

書店,是時代精神無拘無束且流瀉的空間。書店,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公民社會。

的確,書店所蘊育的成果,比任何一間文化機構都卓越。書店喚醒社會意識,思想在書店得到昇華。

在報社當記者時,我在首爾鐘岩洞派出所附近租屋並住了2年多。派出所旁有一家小書店,每天下班我都會先走進這家書店站著看書。老闆心慈面善,喜歡聊關於書的話題。我也偶爾買1、2本書。如今這家書店早已沒了蹤影,派出所也搬進別處的大樓。然而,每次經過這條街時,我總是忍不住東張西望,追尋記憶中的小書店。後來做出版人編書、出書,我的腦海裡會時常浮現那個小書店和那位和善的大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