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間,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突傳火警,一輛大都會客運「262路」電動公車行駛中突發異常起火,短短數分鐘內整輛車體全面燃燒,駕駛雖及時疏散全車乘客,未釀人員傷亡,但現場濃煙驚人,引發社會震撼與政策反思。
事發車輛為國產電巴業者「華德動能」生產的 ELCB-2900 型號,屬目前全市高使用率主力車型,搭載日本製 AESC 鋰三元電池。這起事件是近年首例發生在「正常營運行駛中」的火燒車事故,也讓外界重新關注電動公車的安全風險。
驚魂20分鐘 公車無撞擊突自燃
當晚8點40分,車輛行經敦化北路167號時,儀表板突顯示「電池異常」,駕駛迅速依SOP靠邊停車並疏散乘客。不久後,車輛右後側冒煙、起火,火勢迅速蔓延,所幸消防局迅速到場撲滅火勢,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根據初步研判,起火點位於後方電池模組區,真正起火原因仍待火調與專業鑑識確認。
華德動能急滅火 稱電池合規無前例
對於未受外力衝擊卻自燃,華德動能發出聲明強調:涉事電池來自日本 AESC,過去無事故紀錄,系統通過歐盟ECE-R100-2認證,具備異常偵測與保護機制。該車於事故當日下午曾接受維修,是否與起火有關,公司已啟動內部調查,並配合消防與運安會調查。
同時,公司於當晚9時成立「緊急處理小組」,並強調全車系皆已投保產品責任險,事故不致對財務造成重大衝擊。
一車起火,全台警戒 地方政府總動員
台北市政府於隔日緊急召開會議,啟動全市858輛電動公車全面安檢行動,其中114輛為同型號,已有2輛檢出異常,預防性停駛。北市公共運輸處要求3日內完成電池、線束與充電系統檢查,並建立更嚴謹的維修與通報制度。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指示清查轄內56輛同型號車輛,要求檢視電池年限、保養紀錄與異常紀錄。台中、高雄、台南等地政府也同步啟動清查與強化保養程序,部分同廠牌車輛預防性停駛或要求實施電路專案保養,進入全面警戒狀態。
電池安全是罩門 鋰三元電池「高效能、低容錯」
電動車起火多半與鋰電池熱失控有關。此次起火車輛使用的是「鋰三元電池」,具高能量密度、續航力長等優點,為目前多數公車業者首選,但相較於「磷酸鐵鋰電池」,其熱穩定性較差,若遭受物理損傷、過度充放電或管理系統異常,極可能導致燃燒甚至爆炸。
據《太報》報導,台大化工系教授吳乃立指出,「三元鋰電池需更嚴謹的管理與維護制度,否則一旦失控,火勢幾乎無法即刻撲滅。」
交通部表示,曾針對鋰電池火災進行精進,包含強化電池箱防火設計、自動斷電警示、以及要求車廠與消防單位共同演練滅火流程。雖無法完全杜絕起火,但可延緩火勢、爭取疏散時間。
《太報》也提到,台北市公共運輸處處長李昆振坦言,「電動公車對業者與主管機關來說都是新領域,相關維保制度仍在摸索階段。」他建議中央應建立明確的電池檢驗制度,如依使用年限、充電度數或使用時數設定定檢頻率,協助業者與地方政府落實規範。
電巴政策壓力大 2030全面電動化難題多
據交通部「2030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政府預計投入643億元補助汰換全台大客車,據《Reccessary》指出,目前已盤點將汰換或新購電動大客車達1萬4500輛,包括市區公車1萬1,700輛、一般公路客運及國道客運2800輛,其中,台北市占比最高,達858輛。
但從實務面觀察,電巴採購多仰賴補助,維修仰賴原廠,營運效能不一,加上事故通報機制尚未健全,整體安全監管仍存漏洞。
公共安全在先,電池安全誰來守?
內政部消防署指出,若遇電動車起火,民眾應依4原則自保:
1、遠離車體、站上風處避難;
2、避免站車頭,防止電機爆衝;
3、切勿觸碰車體以防觸電;
4、立即撥打119並交由專業消防人員處理。
目前交通部已要求所有車廠提供電動車結構、電池配置、總開關與滅火須知,供消防署彙整並發送各地消防局,協助第一線救災。但如何確保資訊更新、車型變更時同步通報,仍需進一步制度化。
這起電巴火警在無人傷亡下落幕,固然是不幸中的大幸,但也再次敲響台灣電動交通轉型過程中的警鐘,電池風險不容忽視,制度缺口更需補上。電動公車若要走進日常,安全必須走在最前面。火可毀車,但也能照見問題。唯有正視風險、強化制度、透明調查,電動公車才能真正走進日常、走得更遠,下一次異常警示響起前,我們準備好了嗎?
(相關報導:
英特爾爆震撼彈!外媒曝陳立武決定「棄守18A」 數十億美元恐打水漂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