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不要臉的李貞葳

2019-03-14 05:50

? 人氣

《孤單在一起》Together Alone(攝影 Lucas Kao,作者邱坤良提供)
《孤單在一起》Together Alone為李貞葳第二支舞。(Lucas Kao攝,作者提供)

貞葳第二支舞作是《孤單在一起》,這支雙人舞是她與後來成為先生的匈牙利舞蹈家庫亞佐坦(Vakulya Zoltán)共同創作,透過身體展現人與人的心靈狀態。舞台的純淨與懸浮在空間的顫抖狀態,象徵感性與理性的兩位舞者,剝除了所有遮蔽和裝飾,坦誠相見,回歸原始的個體,兩個人在這個私密空間裡面對各自的孤單,彼此溝通,相互學習,找出自我前進的動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孤單在一起》和《不要臉》設計舞台的是她最親的表哥王鼎曄,留德的鼎曄是近年頗活躍的年輕藝術家,他義無反顧為表妹跨刀,負責主視覺、影像與舞台空間的設計。

《不要臉》劇照6(攝影 林政億,作者邱坤良提供)
《不要臉》相比《孤單在一起》,舞台空間開放,舞者的每個位子都要從觀眾角度去思考。(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觀眾在開場後聽到類似許多頻道拼接的聲音,是不同時空對話與雜訊所構成的聲響光譜。透過微光掃描,圓形大螢幕展現類似身體的毛細孔、微血管、毛髮,私密、幽暗的細節。猶如網路世界的巨大影像投影,接在身體影像上流行音樂,與快節奏的身體動作,呈現反差,影像的流動性、晃動性快速增強。

相對《孤單在一起》,《不要臉》的舞台空間顧慮的狀態更多,劇場裡每個位置皆須思考觀眾的身體感受,觀眾進入開放劇場隨著舞者移動,空間沒有高低差,很容易被擋住視線,觀眾站在立方體上,在某種程度也掌握了身體的自主性。

《不要臉》的貞葳拓展了社會關懷的面相,也顯現了別具風格的黑色幽默。她運用反諷手法批判當前最熱門的社群網站與自拍文化,千百萬人時時刻刻守住網路,與識不識在虛擬世界溝通,透過網路虛擬空間的實體感受,他人按讚或留言、打卡,建立潛在意識與人際關係的自我滿足,大家似乎忘了真實的自己。

《不要臉》劇照1(攝影林政億,作者邱坤良提供)
《不要臉》用鏡子來表達自我觀看與自我對話,以及各種表情、動作,實際是在鏡頭的監控下展開。(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不要臉》裡影像彌補了某些無法/或不想靠近的觀眾,直徑550公分的影像幾乎頂到劇場貓道,金色鏡面紙增加了光影的流動,空間也多了變化,透過巨大的影像播送,一如網路世界都看得見或被看得見。舞者的身體、動作即使面壁,對著鏡子的自我觀看與自我對話,以及各種表情、動作,實際是在鏡頭的監控下展開。

這支舞有三段影像與舞者相呼應,第一段微觀舞者自拍的身體,第二段現場即時的影像捕捉,最後的結尾是許多交錯的影像。原本觀眾中穿梭的舞者身體,最後逐漸安靜下來,剩下影像流存在現實世界,影像裡不同的主體幻化與交錯,是網路時代的身分特性,也是網路世代的人常見的影像溝通方式。雖然近日網路頗為流傳的一張數位南亞小孩拿拖鞋自拍照片撼動人心,《不要臉》裡舞者要觀眾拿著她的布鞋拍照,仍然極具力道。

從《黑盒子》、《孤單在一起》到《不要臉》,昔日清純的小女孩貞葳,已然變成頗具大將之風的成熟舞蹈家。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