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眼光只盯著海峽,永遠進不了國際

2019-01-30 06:50

? 人氣

夾處美中兩強之間,台灣擺脫不了「籌碼」的角色。(AP)

夾處美中兩強之間,台灣擺脫不了「籌碼」的角色。(AP)

中國副總理劉鶴率領的官方代表團將於30、31日兩天,在華府跟美國代表團展開貿易談判。白宮發表聲明「川普總統歡迎中國代表團」,然而媒體的內幕報導則透露,川普的幕僚中有一部份人不樂見談判有結果,他們期待「將中國一槍斃命」。易言之,即使川普身邊,也有兩派截然不同立場,加上川普的不可測性格,美中貿易戰會如何發展,其實完全沒把握——包括川普和習近平兩個老大,自己都沒把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美中各自在貿易戰的戰略,還要受大趨勢以及國際列強間的互動影響。台灣無論國安、經貿、乃至文化交流,都跟這兩個超強太密切,兩強有任何風吹草動,我們都不免跟著搖晃。所以,我們不但應該在兩個超強之間保持彈性,庶免因變生肘腋而傷筋錯骨,更要注意美中兩國跟國際列強的互動,方能見風使舵,免於風暴。

劉鶴出現在中美貿易磋商會場的照片。
劉鶴即將率團進行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

以當前國際大勢而言,根本的一個問題乃在於「全球化是不是當前趨勢潮流?」

如果就「人類大歷史」觀點,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人類的祖先自「起立直視行走」以後,從西非大峽谷出發,在北非(埃及)、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兩河流域(伊拉克)、南亞(印度)、華北(中國)建立了古文明,而各個古文明建立的年代隨這條路線亦步亦趨。也就是說,人類一直沒有停下全球化的腳步。然而,全球化並非一條平滑的連續線,中間有很多曲折甚至逆轉,但也有幾次加速推進的大高潮,現象都是「市場單一化」,主要驅動力量都是「交易」。

兩千七百多年前開始的那一次,發生在中國,由於鐵工具出現且漸漸普及,生產力陡增,生產/分配制度(井田制度)被顛覆,而物產豐富誘發的交易需求量,促成了「天下市場單一化」,那個過程持續了6、700年(從春秋時代到漢武帝);六百多年前開始的那一次(大航海時代),起源於歐洲,擴及幾乎整個地球,由於航海術與動力機械日新月異,加上新興列強向外面世界掠奪資源(香料、橡膠、石油…),促成了「全球市場單一化」,那個過程持續了5、600年(15世紀到二戰後的冷戰時期);再來就是方興未艾的這一次全球化,由於數位革命使得「距離」被重新定義,交易能夠「彈指間完成」,線上交易愈益普及/深化,更帶動人員與物資的流動,而這一波會進行多久尚難以預言。簡單說,三千多年才這麼三次,稱得上千載難逢了。

然而,當今世界卻有著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代表人物當然是川普,但不是唯獨美國,歐洲也有很大呼聲,顯而易見的是英國的脫歐派,還有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法國「黃背心」運動等都是,而主張全球化腳步不可稍緩的主力,則是各個跨國企業,以及梅克爾、馬克宏等政治領袖,而WTO要調查美國提高中國關稅是否違反「最惠國待遇」規定,則顯示這些(還包括世銀等)原本似乎都仰美國鼻息的國際組織,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意志」。

英國落入「無協議脫歐」亂局的可能性大增。(美聯社)
當今世界有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英國脫歐派亦屬之。(美聯社)

美國跟中國發生貿易戰乃是必然,但貿易戰不符合「全球市場單一化」大趨勢也是事實。美中貿易戰可能會進行十幾年,但是跟500年大趨勢相較,只是很短的「逆流」,而兩強貿易戰進行中,或打或停或談瞬息萬變,在他們而言是討價還價,如果我們把自己綁死了,就只能作為談判中的籌碼,永遠被輸家拋給贏家,下次又拋回去。

然而,不成為籌碼仍必須能夠見風使舵,這包括兩個部分:「見風」要能掌握國際列強(還有跨國企業)的想法與動向,「使舵」則要能靈活運用。

重點來了,2020年總統大選已經開始,但是看得見的幾位「大人」卻都只有「盯住海峽」的眼光,眼前大事似乎只有「兩岸新論述」。好嘛,就算你的論述能讓華府+北京都接受,還是扭轉不了「籌碼」的命運啊!

好比開車,眼睛只盯著車頭前方地面,肯定會被各種突發狀況搞得手忙腳亂,必須眼光看向馬路遠處,同時跟旁邊的車輛產生互動默契,並且掌握路況,能夠應付能出現的情況。那才是我們要的下一個總統。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