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台灣水果的哀愁與喜樂!

2016-02-07 06:10

? 人氣

水果示意圖

水果示意圖

台灣水果,過去是主導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帶領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功臣之一,大量水果外銷所創造的外匯收入,已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隱形力量,當時曾靠台灣水果所創造的榮景,而使台灣有著「香蕉王國」、「鳳梨王國」等水果王國之美名。但過去,終究是過去,台灣水果本以出口外銷為大宗,演變成內銷為主的消費模式,十數年間的變化道盡了台灣水果的哀與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的台灣經濟被形容為悶經濟和被送入加護病房般的狀況,其實正代表著社會發展的窘況與經濟的困頓與瓶頸。過去,出口發展旺盛的台灣水果,曾經擁有過極為輝煌歷史,因為台灣各項成本的上漲,造成以外銷為主的生產型水果產業,因為國際競爭力減弱,進而出口轉內銷,雖然台灣水果一直有出口,但未能回覆過去的風光時代,在沉寂之後卻在近幾年看到台灣水果的風華再現。之所以能夠保有現在的出口新高峰,其實是因為ECFA的簽訂與兩岸經貿發展,大陸市場的大量需求和大陸與鄰國外交爭議所造成。過去到現在的台灣水果有其憂與樂,未來的台灣水果產業,更需要是積極進攻型的策略,亦是即將上台的新政府要去思考面對和改進強化。

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投資各項產業包含了農業,曾在一份投資報告中顯示在農業的投資收益竟然高過科技業,這樣的績效引領國際的投資大眾重新思考投資報酬,為何會有如此差異,當中更也顯示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高度的未來性、發展性和投資性。現在進行式的農業,受到國際氣候的影響,甚至在2015年底的巴黎峰會,世界各國領導人及其政府均高度重視氣候變遷,全球195個國家與歐盟將致力於環境的保護,以避免氣候災難一發不可收拾,當中也特別關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當農業成為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一環,分別有保護型與進攻型的對應政策,如日本對進口農產品採取開放外國並保護本國農民政策,對出口則是積極進攻型策略,其中主要政策因此被稱安倍的農業三箭,當中對出口則是給予積極支持與政策協助,以強化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國際銷售通路,帶給農民更多收益與銷售。欣欣向榮的日本,看到其農業的歡與喜。

十年來台灣農產品出口市場的變化

以2006到2015區間的十年,對比台灣農產品出口國家的變化可以看到過去十數年間最大出口國的日本,在2013年已經被中國大陸超越而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在2007年以前,中國大陸均排在出口的第三位,但因部份出口是到香港再轉入中國,若併計香港的出口,實際上其實早已是第一大的出口區域。隨著兩岸經濟發展,ECFA在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與實施,確實也是更加深化兩岸的貿易合作,特別是在農產品出口,隔年的2013年,中國大陸即越升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可說是ECFA簽訂後的效益進而推增出口總量,但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造成台灣農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的轉變。在前十名的出口國家,2013年以前都是亞洲市場為主,佔了90%,於2014、2015出口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增加,致使亞洲市場佔比降為80%,從表二就可明顯看出十年間的台灣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