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日本人的「兩岸中國觀」

2019-01-20 07:20

? 人氣

蔣中正(取自網路)
蔣中正對日以德報怨、阻止日本遭佔領分裂,取得日本人的信任和感激。(資料照,取自網路)

他表示:「蔣先生當時對日本的政策令日本人永生難忘,一是以德報怨,讓日本維持既有的天皇體制,再者放棄對日索賠戰爭損失,以第一時間將滯留於中國的日本戰俘及其家屬遣送回國,並首先主動放棄中國軍隊進駐日本,阻止蘇聯軍隊進駐北海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包括中山議員以及倉田教授在內,有太多太多的日本人當著林金莖先生的面強調「如今日本能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應該感懷蔣介石先生的恩澤」。因此當民進黨政府推行「去蔣化」政策,並當著日本訪台友人的面強調「蔣介石與他們沒有關係」的時候,確實讓這些「日華親善協會」的成員深感驚訝。

根據林金莖先生的回憶,民進黨這些「數典忘祖」的言行完全沒有辦法為老一輩日本友人所接受。深知蔣中正歷史地位不可動搖的他們,甚至會當著民進黨人的面反問:「難道台灣希望繼續為日本殖民地,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的領土嗎?」

對中國人的虧欠心理

按照林金莖先生的分析,日本人對蔣中正的報恩情節,確實為台灣推動對日外交帶來巨大的有利因素。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因為日本人在對蔣中正感恩戴德的同時,對中國人也懷抱著巨大的歉疚感。而這樣的歉疚感,往往是在對待對岸中共政權的時候才存在的。

日本人尤其在處理台灣問題的時候,最容易受到此種歉疚感影響。為此林金莖強調:「戰後以來,日本一直無法擺脫侵略者的罪惡意識,尤其是對中國更是歉疚。這種歉疚致使日本無法對中國大陸採取強勢,影響所及,自然是日我兩國關係的發展,常常要受中國大陸的牽制。」

二戰時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面對的主要敵人是蔣中正領導的國軍,這點沒有一個日本人會含糊。所以戰後第一任日本首相吉田茂,在1952年遭到美國施壓不得與中華民國政府簽署《中日和平條約》的時候,就是以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與國軍交手為理由,合理化自己以台灣代表全中國的行為。

友台議員中山正暉在1978年,也是以同樣的理由反對日本與中共簽署新的和平條約。他指出:「日本侵略中國時,對手是中華民國政府,那時中國共產黨政權還沒有成立,為何要和一個未成立的政權簽訂和約,而把原來與我們發生戰爭的對象棄置一旁?這是不合情理的。」

南京大屠殺,日本人活埋中國人(維基百科)
南京大屠殺日本人活埋中國人,導致日本處理對中關係時經常存在歉疚感。(維基百科)

可是對於更多的日本人而言,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場畢竟還是在中國大陸,受害者也是以1949年後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大陸居民居多。更何況遭受日軍虐殺的,除了有南京大屠殺與重慶大轟炸等來自「國統區」的受害者外,還有來自「解放區」的三光作戰受害者。

中共領導的8路軍、新4軍同樣也在與日軍作戰,這些事實導致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沒有辦法在日本人心目中獨佔中日戰爭受害者的光環。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但是對日抗戰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事實,更是讓日本政府、日本商人、日本媒體人以及日本文化人找到了一個遊走兩岸的最好操作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