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日本人的「兩岸中國觀」

2019-01-20 07:20

? 人氣

 無法取得台灣認可訪問大陸的岸信介,最後只能夠透過安倍晉太郎打電話向林金莖道歉,表示自己「沒有回東北的意願」。雖然林金莖在訪問中給岸信介留足了面子,但筆者怎麼樣看,都覺得身為民族主義者的林金莖先生,是在透過另外一種方式處罰這位曾參加侵華戰爭的經濟戰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懲罰這位戰犯的武器,就是利用岸信介對東北親如故鄉的情感,還有他對中國人的「愧疚感」。直到1987年岸信介過世為止,他「回家」的遺願始終無法實現。也因為無法回到大陸與中共實現「和解」,岸信介直到今天在對岸官方的宣傳中仍極為負面,成為了這位日本前首相永遠的遺憾。

日本人的「兩面性」

從上面各種描述,可見日本人對海峽兩岸各種的複雜情緒,早已為林金莖先生所精確掌握。遊走兩岸的習性一旦從歷史層面走上政治層面,日本人的投機性格更是一覽無遺。這充分體驗在中日斷交之後,那些打著「友華」或者「親台」名義同時從兩岸拿好處的日本政客。

這裡要先特別解釋,自1972年日本與中共建交以來,日本方面一律以「日中關係」來形容與大陸的互動。與台灣方面的關係,在兩蔣時代則是以「華」來稱呼中華民國政府。要等到李登輝上台民主化,尤其是實現了政黨輪替之後才使用「台」來代表台灣。

所以跟前面提到的「日華親善協會」一樣,在日本所有名稱前面掛有「日華」兩個字的組織,立場上都偏向中華民國。這些組織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然而參加「日華議員懇談會」的日本議員,許多卻又同時加入「日中友好議員聯盟」,和台北、北京都發展「親密關係」。

中山正暉在訪談中,就透露了一個極為驚人的消息,那就是向來以「反華形象」示人的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過去擔任議員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表面反共,骨子裡親共」的「偽君子」。他雖然在1975年蔣公病逝後,親自赴台灣向這位「日本恩人」致意,但卻在回國後又主張深化與中共的關係。

石原在早期曾為「反田中派」,但卻於書中肯定田中的政治功績。(翻攝石原慎太郎官網)
中山正暉揭石原慎太郎「表面反共,骨子裡親共」的「偽君子」。(資料照,翻攝石原慎太郎官網)

石原慎太郎甚至還在1978年的議會表決中,支持日本與中共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山正暉指出:「很遺憾的是,在表決時,眾議院只有三位議員反對。在此我必須聲明,日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示當初他也反對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事實上當時他是贊成和中國大陸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的。」

對於日本人這種在兩岸間搖擺的性格,中山正暉也毫不避諱的在中研院訪談中承認。他不無遺憾的強調:「早期在日本有一個反共團體稱為『青嵐會』,共有33名成員。大家誓言反共,誓死保衛中華民國,因此也曾橫行一時,眾人並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戰鬥力的組織,但真正面臨情況時,只剩下四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