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要除役,燃料棒卻拿不出來,這種事全世界都沒聽過!」核一如何走到無法除役這一步?

2018-12-17 08:10

? 人氣

20180914-原能會辦理「107年核安第24號演習」,台電人員在連接大型電源前確認狀況。(甘岱民攝)
核一廠同時要運轉和拆除,之間的尺度如何拿捏,成為重要課題。圖為核安演習時,工作人員在連接大型電源前確認狀況。(資料照,甘岱民攝)

核一除役的第二個考驗:全台首次除役

原能會給台電拆除電廠、恢復為一片平地的期限是25年。當核電廠拿到除役許可後,首先需先經過8年的停機過渡期,等待反應爐及周遭的輻射值衰退至一定程度,台電並將同時對核電廠各處進行特性研究調查及安全評估,確保反應爐拆除時不會有任何輻射外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度期結束,接下來12年則進入實際拆廠期,電廠內最關鍵的反應爐、燃料池、圍阻體等核島區,需要逐一透過人工及機具拆卸,透過燃燒、碎化等方式縮小體積,與水泥混合、再放進55加侖大桶內。「蛋黃」拆完後,再逐步拆至包含汽渦輪機等在內、較無輻射影響的「蛋白」區,最後將所有廠房拆除,並進行最終狀態輻射偵測,確認電廠的輻射值已與背景值相同。

工作排程看似已完整分配,但電廠拆除時的關鍵,都在於細節能否不出錯。卓鴻年指出,核電廠內分有安全系統,及相對不重要的廠內其他系統(balance of the plant),一般認為非安全系統與反應爐安全無涉,但過往三哩島核災,即是肇因於非安全系統出狀況、最後演變為安全系統事故。因此台電在拆卸電廠前,需全盤考慮各種系統間的連動關係,才不會拆掉零組件後,才發現緊急狀況時仍需要使用。

曾任職核研所的賀立維也說,核電廠內就連鋼製管線上的粉塵都含有輻射,要能夠區分一座偌大核電廠中何處劑量高、何處低,需要大量的實際操作經驗,屆時拆卸難度恐怕比興建還要高。

20180301-核工博士賀立維1日出席「大屯火山如何影響緊鄰的核電廠?」記者會。(顏麟宇攝)
核工博士賀立維指出,要區分核電廠中何處劑量高、何處低,需要大量的實際操作經驗,屆時拆卸難度恐怕比興建還要高。(資料照,顏麟宇攝)

世界核工產業專家邁可‧史耐德(Mycle Schneider)日前接受專訪時也表示,全球目前173座關閉的核反應爐中,只有19座完成除役程序、10座真正恢復綠地狀態,顯示除役工作的困難及複雜程度。

拆除核電廠,工程複雜、花費高昂

工程複雜、漫長,背後代表著更多的成本。根據台電所公布的核後端基金預算,不計核廢料處理,拆除核一要花158億新台幣,機組容量較大的核二、三則要花超過200億。民間更認為台電估計過於樂觀,引用OECD核能署於2016年發布的核電廠除役報告,指拆完3座電廠,起碼要花上千億新台幣。

20181108-SMG0035-風數據/核一除役專題。除役成本,官民版本差很大。切割圖-1
 

撇開種種挑戰與困難,儘管核一員工們自認做足準備,放在反應爐中的816束核燃料,仍阻斷核一除役之路。「台灣所有的核電問題,核一都是第一個碰到的,」廠長蔡正益苦笑。

除役進度落後,每年得花30億維護核電廠安全

燃料棒一天不移出,除役工作即一天無法展開,如此首先就影響台電原本規劃的除役時程。依台電規劃,核一室內乾貯場預計將花費282億新台幣,最快2022年才能動工、2030年啟用。由於台電希望盡快展開除役工作,因此提議仍先啟用室外乾貯場,待室內場址完工後再移入,但仍未獲環團及新北市政府同意。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