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們》選摘(7):會思考的電腦

2015-10-08 05:00

? 人氣

人工智慧被認為是數位矽時代的終極高峰。(取自網路)

人工智慧被認為是數位矽時代的終極高峰。(取自網路)

勒夫雷思夫人的反對意見

愛達應該會很開心吧,因為在她過世超過一百五十年之後,我們還在揣摩她的想法有沒有可能是真的。不難想見如果她還在世的話,一定會很自豪的寫信宣揚自己的真知灼見,譬如說,計算用的機器有一天會演化成全方位的多功能機器,精緻程度不只用於處理數字問題,甚至還能作曲和處理文書,而且「它的運算機制能結合一連串各式各樣、毫無止境的通用符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詩人拜倫女兒電腦先驅愛達
150年後,我們還在揣摩詩人拜倫女兒、電腦先驅愛達提出的想法之真實性。

這類型的機器在1950 年代開始踏上歷史舞台,在接下來三十年內又有兩項深具歷史意義的創新,使它們徹底顛覆我們的日常生活:先是微晶片的問世讓電腦體積小到可以成為個人使用的工具,封包交換網路又讓電腦可以做為一個又一個的節點,串連成規模龐大的網路世界。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帶來數位化的創新,讓我們可以彼此分享資訊、建立社群網路,踏入愛達所謂「詩意的科學」的境界—科技和創意經緯交錯,有如紡織機編織成的華麗繡毯。

人工智慧迷長年以來一直希望,或者說是威脅,像HAL 這樣的電腦很快就會跟大家碰面,證實愛達的預言錯誤。閔斯基和麥卡西在1956 年就是以此為前提,於達特茅斯舉辦研討會正式開啟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並且在研討會上做出結論,指出人工智慧將在二十年內有長足進展;但事後證明這並沒有發生。接下來,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十年,一波又一波的專家都主張人工智慧的成果就在不遠的前方,或許花不到二十年;但是時至今日,它仍是海市蜃樓,永遠要再二十年才能實現。

1957 年,奠定現代數位電腦架構的馮諾伊曼,在過世前曾經短暫研究過人工智慧的課題,他認為人腦跟電腦的結構截然不同,數位化的電腦只能處理精確的計量,至於人腦,在我們目前已知的範圍內會包含一部分的類比系統,因此可以用連續體的概念處理機率問題。也就是說,人類心智運作的流程包含許多來自神經系統的脈衝訊號和類比波動,這些數位脈衝與類比波匯流後不只會產生「是」與「非」的二分法資訊,還會在兩極之間產生「或許」、「可能」與其他種種無法勝數的微妙差異,甚至有時還會導致困惑的結果。

IBM的深藍電腦擊敗棋王
IBM的深藍電腦擊敗棋王,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的一個里程碑。(取自網路)

會下棋的深藍

後來IBM 專門下西洋棋的「深藍」電腦在1997 年打敗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的消息,帶動一波媒體報導,讓我們對於人工智慧的討論變得比較熱絡。接下來,可以用人類自然語言回答問題的「華生」電腦也在2011 年益智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擊敗盧特(B. Rutter)和詹寧斯(K. Jennings)成為優勝者,IBM 的執行長羅曼堤(Ginni Rometty)高興的表示:「我想,這個結果足以讓所有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人員同感振奮。」結果羅曼堤也是第一位承認「華生電腦並非真正在人工智慧領域有任何重大突破」的人。深藍的表現純粹來自於無人能及的棋局比對能力:每秒鐘可以算出兩億種棋局的後續可能發展,同時和過去七十萬筆西洋棋大師賽的紀錄進行比對。深藍的運算能力的確不凡,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把這種能力視為「真正會思考」,卡斯帕羅夫就說:「這麼說不是因為我輸不起,不過深藍在智力上的表現,就只等於用電腦程式控制的鬧鈴罷了,而我輸給了這台價值一千萬美元的鬧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