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以明志,月是舊時好,:《物志》選摘(2)

2018-11-08 05:10

? 人氣

「董橋文字,無一不在輕敷金箔於舊日時光;每一句自過去時間幽谷盪回的話語皆雅緻有韻。在快速簡便的今日,生活似無可戀,凡物只求斷捨離;作家藉由「物」記憶過往,我們經由閱讀識見那未曾經歷的美好年代」,圖為知名作家董橋。(印刻出版社提供)

「董橋文字,無一不在輕敷金箔於舊日時光;每一句自過去時間幽谷盪回的話語皆雅緻有韻。在快速簡便的今日,生活似無可戀,凡物只求斷捨離;作家藉由「物」記憶過往,我們經由閱讀識見那未曾經歷的美好年代」,圖為知名作家董橋。(印刻出版社提供)

董橋曾經寫道:「我喜歡盒子。童年玩雪茄木盒,玩香煙鐵罐,到台灣求學玩錦盒,玩火柴,在英國收木紋漂亮的洋裝盒子,回香港花大心血搜獵明清拜匣帖盒,官皮箱、提樑藥箱、文具箱、髹漆盒見一件愛一件。」心理學家Winnicott的「過渡性客體」理論指出,成長過程中,我們皆須某種安定身心,得到安全感的客體,協助我們成為獨立個體。這「過渡性客體」通常會被視為珍藏品,一生寶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董橋未曾告訴我們,喜歡箱子的源流為何?卻不只一次提到箱中裝置何物:「春節無事,翻檢樟木箱子裏幾疊舊筆記,竟得杏廬先生手抄的幾頁雜錄,有的記銅,有的記沉香,有的記漆器,還有三頁記景藍,都是當年在他家裹見過的文房清玩。」珍愛箱盒,盒中藏置昔人筆記,所記之事皆文房清玩,盡已環構出董橋書寫自內而外種種鏈結。另一〈拜匣〉描述,更清楚體現:

拜帖匣也叫拜匣,長方木匣,扁扁的,送禮放柬帖、禮封、零物,也可以擱案頭擺筆硯,放箋紙。明代流佈,清代盛行:「書僮,你另拾一片紅葉,取我拜帖匣裏筆硯過來,待我也題詩一聯,回他人去。」明代王驥德《題紅記・金水還題》有這樣一句道白。我喜愛拜匣,友朋喜愛者也好幾位,從前不貴,古玩店遇見好的都要,收了不少。紫檀黃花梨楠木黃楊,都好,素身淡雅,刻些字畫的也有好的。

紅葉箋紙,盒中裝的還有情感──舊式的情感,美好年月裏不論傳遞著的、忽忽以為遺忘了的、珍藏著的情感。因為美好年月不再、舊式情感迢杳難尋,於是「物」成為寄託所在。箱、盒型態具體可承載物品,然而,作家文中的每一件物,無一不具有箱盒、籠具的功能;有時,我們讀著,不知道何者為主體!是文物?是人物?亦或是歷史與時間?

或許,最美好的主體,便是舊時明月。

董橋文字,無一不在輕敷金箔於舊日時光;每一句自過去時間幽谷盪回的話語皆雅緻有韻。在快速簡便的今日,生活似無可戀,凡物只求斷捨離;作家藉由「物」記憶過往,我們經由閱讀識見那未曾經歷的美好年代。《一紙平安》序言中的唐老太太,「老民國大家風範,一身旗袍整潔端莊,一口鄉音徐緩有致,配上老宅院一堂紅木傢具彷彿周璇電影一個場景」,就是這樣「安且吉兮」的過去時光的痕跡,叫董橋與讀者流連不已。

我回倫敦收到老太太來信謝謝我去看她,毛筆小字真漂亮,老輩人說的古樹著花。信箋宣紙也講究,淺淺印了「平安」雙鉤隸書。信箋印「平安」辭書上說叫「平安字」、「平安信」、「平安紙」。宋詩輕嘆「讀平安字,愁邊失歲華」。元代《桃花女》楔子說「想我河南人出外經商的可也不少,怎生平安字捎不得一箇回來」。清代李慈銘樂府外集《星秋夢》說「憑盈盈生長畫堂前,勞夢裏家園指點,恨不得倩寄平安紙一緘」。台北張作梅先生五十年代給我父親寫信信箋上印的是「安且吉兮」雙鉤隸書,水紅色嬌得像落在池塘水面的桃花花片,六十年代我在台北跟張先生要了幾張,捨不得寫信寫字,讀完書萍踪飄忽四處浪遊不見了。張先生說那款信箋是抗戰勝利後在廈門印製,「安且吉兮」四個宇是杜就田的隸書描了雙鉤製版付印。杜就田是清民初書法家,他的隸書我父親最愛,說遠勝何紹基。

舊時世家、舊時信箋、一手好字,自舊時迴盪而來的叮嚀,再再不可復得。閱讀再三,似乎可以體會作家摩挲文物之間,心中低吟盼想為何。「物」是他的時間甬道,一如唐傳奇《枕中記》於道士手中接過瓷枕的盧生,走入其竅漸大、愈見明朗的彼岸。只是,董橋的黃金彼岸來自舊時的文化。

四九年前後,香港西摩道斜坡上的〈硯香樓〉,四方而來的文人政要,雪白四壁上的明清字畫,烏木鏡框裡的條幅扇面,「笙歌畫舫月沉沉」,買賣來去的是溥心畬的山水手卷。家國頹傾,政治失意,什麼才是隱身江湖的依盼?

玩物以懷舊,懷舊以見志,文化浪子和政治遺民合於一身,使他們成為清初社會雙重的邊緣人。

「玩物以懷舊,懷舊以見志」,即使落拓,因為有物,還是多了幾分浪漫與情懷。誰說不是呢?

你還有緣聽過胡適之演講,上過蘇雪林的課,收到梁實秋的信,掛了臺靜農的字,多大一造化!

永遠泛著銀光、美好的舊時明月呵!

20181030-《物志》立體書封。(印刻出版社提供)
《物志》立體書封。(印刻出版社提供)

*作者鄭穎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任該校「人文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選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6:高陽》等。本文選自新作《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印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