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永續發展獎得主、全球生態足跡的倡議者瓦克爾納格(Matthis Wackernagel)於今(24日)在「2025天下SDGs國際論壇」以預錄影片方式發表演說時示警,地球正面臨嚴重的「生態超支」問題,人類所需的資源已遠超過地球1年可再生總量,目前相當於在使用1.7個地球的資源。
瓦克爾納格指出,除了碳足跡以外,「生態超支」正日益成為我們應對氣候變遷的主要框架。他說:「很久以前,人類的數量相對於地球的大小來說非常少,但到現在,我們對地球的需求已經大到超越了地球的承載能力。簡而言之,所謂的『生態超支』是指人類對環境的開發超過了地球的再生能力。」
據瓦克爾納格智庫的研究,「生態超支」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地球的再生能力。例如,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形成植物物質,然後成為所有動物的食物。

瓦克爾納格指出,「現在最大的競爭其實就是再生,這是一切資源之母。為了衡量地球的再生能力,我們發展了一個會計系統,類似貨幣規劃系統,但針對的是物質資源。會計系統的研究結果並不樂觀。從2024年1月1日到8月1日,人類消耗的資源量已經達到了地球全年可更新的資源量。」
瓦克爾納格表示,「生態學家建議,我們可能不想將整個地球用於人類,為了擁有健康的生態系統和強大的生物圈,人類每年應該使用地球大約一半的容量。這比我們現在使用的量少了3倍。」
瓦克爾納格認為唯有與大企業合作緩解生態超支,才能實現利用地球一半能源容量的目標。因此,他將演講的其餘部分定為呼籲投資者關注自身利益以促進永續發展。
瓦克爾納格引述了美國左翼作家、社會主義政治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的話,「『如果你的薪水取決於對某件事的不理解,那麼你就很難理解它。』如果訊息不能鼓舞人心,他們就不會接受它。」

瓦克爾納格認為「未來從未如此可預測」,是由於「氣候變遷都會加劇,資源可用性也會減少」,但資源需求將保持穩定。他強調,「投資者面臨的新問題是,哪些資產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保值?」
瓦克爾納格指出,未來最能保值的資產將是那些減少生態超支的資產。是因為「這些資產不會遭遇資源限制,其成本也不會上升太多,最重要的是,它們將更加有用。」
瓦克爾納格舉了汽車廠和風車廠的例。生產汽車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汽車售出之後,客戶在駕駛汽車時也會消耗大量的資源。然而,就風車工廠而言,儘管生產風車也會消耗資源,但「如果風車取代燃煤電廠,那麼整體而言,生態超支就會下降。」如此,減少生態超支的企業將「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
不過,瓦克爾納格表示,投資者是否會關注還不得而知;而最大的障礙是,「投資人最終是否會意識到應對生態超支是出於強烈的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