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國防部規畫於3月17日至21日,首度實施「立即備戰操演」,以驗證聯合作戰計畫,並達到「立即出動作戰」的高戰備訓練目標。
至於國防部規畫這項操演的原因,依部長顧立雄日前於媒體茶敘時的說法,是中共近年頻繁對我發動海、空灰色地帶襲擾,不排除當中有「由演轉戰」的潛在意圖;因此,國軍依據共軍演習之關鍵徵候,按「低、中、高」強度予以分級,並透過「立即備戰操演」,訓練國軍應對威脅情形。
認為共軍近期在台灣周邊之動作別有所圖者,並非只有國防部。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巴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在2月13日於夏威夷檀香山防衛論壇中也公開警告,共軍近年在台灣周遭的活動明顯增加,使區分大規模軍演和實際攻擊準備行動之間的差異變得更困難,認為對台軍演將成為掩飾攻台的「遮羞布」(fig leaf)。
如何鑑別共軍是否會「由演轉戰」
國防部與巴帕羅上將的擔憂,絕非無的放矢;但平心而論,要鑑別共軍的大規模軍演究竟只是演習,還是包藏進犯台灣本島或外離島的禍心,並不十分困難。
主要原因是共軍武力犯台,將以「軍事占領全台灣」為目標,以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因此整個作戰將是動員數個戰區,涉及各軍兵種的大型聯合作戰;無論就參戰兵力、作戰規模、戰場範圍、作戰強度與物資消耗等都十分龐大,後勤保障任務需求超過共軍以往所參與的任何一場戰役。中共學者估計,光是物資供應,整個犯台作戰就將消耗各類物資超過3000萬噸,其中油料約560萬噸。
更關鍵的是,為加快作戰節奏,尤其要在「聯合火力打擊作戰」初步達到削弱國軍指揮效能與海空軍主力之目標後,能立刻發動「聯合登島作戰」;因此在攻擊發起前,相關人員、裝備、物資的動員與前運必需先期進行,以便替「聯合火力打擊作戰」與預備執行第一波「聯合登島作戰」之地面攻擊部隊,準備好所需的彈藥、物資與補給,以免因為後勤供應不及,使犯台作戰的節奏被迫放緩、甚至停頓,讓國軍獲得喘息與重整的機會。
因此,要判斷共軍大規模軍事演習,究竟是真的演習、還是掩飾武力犯台先期部署的藉口,關鍵指標就在同一時間內,中國大陸有無出現大規模動員、集結與前運的徵候。倘若沒有這些徵候,就算海空軍動員規模驚人,還是可認定該演習並非「由演轉戰」。
共軍藉「由演轉戰」戰略奇襲國軍的可能性極低
更重要的是,共軍實際發起攻擊前的動員、集結與前運等過程,要完全不被國軍發現,對國軍造成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為共軍要將大量的部隊、裝備與物資,從中國大陸各地運往東南沿海的戰略投送基地與戰略投送點,然後再運過台灣海峽,輸送規模空前浩大;中共學者就估計整個作業需鐵路專列3000列、重型運輸車輛100萬車次、飛機2100架次、輸油管大隊15個、海上輸送所需艦船約8000餘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