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星期造訪「無尾香蕉動物學校」,喝咖啡、吃甜點,欣賞李瑾倫畫的貓貓狗狗,翻翻她的圖文書和文創商品,聽起來有沒有一點讓人好奇?

位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無尾香蕉動物學校」老被人喊成無尾熊學校,其實無尾是一隻貓,香蕉也是一隻貓,兩隻住在附近小巷友愛的貓,見了面老粘在一塊兒,然後一起走一段路;當知名繪本作家/插畫家李瑾倫2022年創辦這所學校,就把「無尾香蕉」做為學校的名字,在這個學校裡,人跟動物是平等的夥伴關係,彼此學習。「剛創辦時,我要解釋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們踩進來的那一刻會問:這是訓練動物的嗎?我就很想說不是,心裡也覺得不好意思,它是訓練你的。」

動物在學校裡的角色是「學伴」,十幾隻學伴動物都是由收容所接出待認養,曾經的流浪動物。李瑾倫把這個學校設定為「橋樑」,通過設計的課程,人類學習、瞭解、感受牠們,再進一步思考適不適合擁有一隻動物做爲家人。「從人的視角望向動物,會了解世界上每一隻動物都有獨立個性,是獨立的個體,每一隻都值得尊重;由動物的視角望出去,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這是牠的學習。」
她說:「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你是E型人,一天到晚想出去活動,可是你的狗是隻I狗,只想待在家裏,你們兩個就會合不來…」
嗯,即使我曾養過狗,還從沒想過彼此個性合不合的問題。
另外,令我驚訝的還包括聽到她說動物需要學習「社會化」,這是我從前想都沒想過的。李瑾倫認為,收容所或中途之家的動物,要進一步走向人類家庭之前必須學習,「彼此約定好規則,不要在家裡上廁所、不隨地大小便,就跟教小孩一樣;我們餵狗,不希望牠隨便翻垃圾桶,這些都要教,不是打罵教,而是要引導,這是『社會化』。我們幫助牠,讓牠跟人的生活更契合。」
李瑾倫想推動的是「漸進式認養」,把「愛動物」這件事從有創意的角度切入,讓人們學習後了解自己所面對的是跟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的生命,不至於到後來可能不喜歡牠們了,或覺得動物干擾生活、生病花好多錢,於是不顧及動物的感受而棄養。「我不要你因為同情牠而認養牠,你是因為牠真的會成為生活中很棒的伴侶而認養。」
李瑾倫原是單純的創作者,作品深受國際肯定與讀者喜愛,自一心投入極為小眾的人與動物生命教育,她借貸興建無尾香蕉動物學校,從只要伏案畫畫,到四處奔波的社會創意企業經營者,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李瑾倫(約38分鐘)
李瑾倫二十七歲時擁有生命中的第一隻狗,當時意識到牠可能十二歲時會離開,這讓她很害怕,於是開始學習有一天愛狗會離開自己的生命,沒想到狗狗一歲半時就因車禍走了,她的驚嚇至今難忘;第二隻狗Paw,跟著她從臺北搬到高雄,在她的婚姻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前夫支持她去英國唸書,尋找創作的源頭,「一定要有一個很棒、很根源的力量支持創作的路徑,我在那幾年找到了。我非常愛動物、非常想念在家鄉的Paw,因為太想念,所以畫牠,因為情感面是這麼飽滿,牠給了我的創作力量,我也發現因為我的愛而畫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都喜歡,所以三十歲時我就決定替動物畫圖,愛動物是我創作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