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允諾廢死卻執行槍決 英國國會議員痛心再次訪台:為何台灣要回到處決人的小團體?

2018-10-05 08:50

? 人氣

英國工黨國會議員施凱爾(右)說,受害者家屬不只一種模樣,「有的希望看到正義,找出有什麼方法阻止加害人再傷害別人。」(甘岱民攝)

英國工黨國會議員施凱爾(右)說,受害者家屬不只一種模樣,「有的希望看到正義,找出有什麼方法阻止加害人再傷害別人。」(甘岱民攝)

「我很疑惑,為何台灣要回到處決人的小團體?過去1年只有23個國家執行死刑!」8月31日,殺妻女的死囚李宏基成為蔡政府第一個槍下亡魂,英國人權工作者雷紹爾(Saul Lehrfreund MBE)、國會議員施凱爾(Keir Starmer),再度訪台拜會政府官員,昨(3)日現身台北慕哲咖啡「人權星期三」講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從英國遠赴台灣,得知「廢除死刑」是蔡政府執政長期目標,雷紹爾和施凱爾第一次來台灣,感到相當樂觀。沒想到時隔2年後,李宏基被槍決,這讓兩人相當不解。

20181003-廢除死刑真人圖書館,英國死刑計畫執行長雷紹爾。(甘岱民攝)
英國人權工作者雷紹爾,成立「死刑計畫」救援海外死刑犯。(甘岱民攝)

雷紹爾成立「死刑計畫」救援海外死刑犯;施凱爾曾任檢察總長,起訴無數窮凶惡極殺人犯,卻走上廢死倡議之路。為何這2人如此堅定廢除死刑,而他們眼中受害者又是什麼模樣?一切,或許都要從他們曾看過的悲劇說起。

施凱爾曾擔任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檢察總長5年,1年起訴達90萬件,其中不乏犯下屠殺罪行的恐怖份子、大型組織,也有許多受害者家庭來探訪,尤其小孩被殺害的父母前來申訴。施凱爾坦言,跟失去小孩的父母對話最為困難、也最為難過。

日前施凱爾與雷紹爾曾投書媒體談〈死刑對台灣的威脅〉,不意外遭到大量網友謾罵「你們懂受害者家屬感受嗎」,施凱爾回:「我懷疑這些在網路上留言的人,有花過幾個小時、幾天的時間跟受害者一一談過嗎?」

「我們常誤會說人類對很恐怖刑案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以為他們都想要最嚴峻的刑罰……如果你覺得家人被謀殺的這些人,他們對於家人被謀殺的反應都一樣的話,這有很大的誤解。」

20181003-廢除死刑真人圖書館。(甘岱民攝)
施凱爾(中)、雷紹爾(右二)等人,昨晚參與廢死聯盟活動。(甘岱民攝)

受害者家屬不只一種模樣

施凱爾看過的受害者家屬不只一種模樣。確實有人希望不要審判、他們想親手殺了凶手,但也有受害者家屬的感受是:「他們希望看到正義,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這些加害人以後再傷害別人……」

當然,更多受害者家屬的期望是「希望能夠被尊重地對待」,他們希望加害人可以被判很長的刑期,無法再出來傷害人。也因此,施凱爾一邊倡議廢除死刑的同時,也極力推動受害者權利保護與相關立法。

對於「不懂受害者家屬感受」的控訴,施凱爾提醒:「曾為犯了很可怕的犯罪的人辯護、曾起訴過這些犯了很可怕的罪的人,如果你覺得這種人無法了解受害者的感受,那你就錯了。以一個人權工作者的角度來講,如果你覺得因被害者感受到恐怖經驗、所以死刑必須要維持,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

「反對死刑 是為了避免錯誤」

施凱爾反對死刑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希望避免無辜的人受害。過去英國曾發生一起恐怖攻擊案,一群年輕人只是晚上出去喝酒,就被炸到只剩一堆斷肢。施凱爾說,此案被告一開始都主張自己無罪,當時很多法官大嘆:「他們居然還有臉這樣講?很多法官會覺得,他們做這麼糟的事情,根本就不該給他們公平審判……」

時隔25年,發現了新證據,證實當初被控小酒館恐怖攻擊的那些被告是無辜的,警方重啟調查,也找到真正凶嫌。施凱爾嘆,如果當時這群人被判處死刑,他們無法證明自己是無罪的,無法讓陳年冤情有被洗刷的一天,「反對死刑最有力的一句話就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施凱爾說,死刑必然具備恣意性,會發生冤案、不人道、殘酷的事情:「因個案司法證據關係、科學蒐證、法官心證甚至有政治因素在內,被判處跟執行死刑的這些人,是很多不幸累積下來的結果……」

被判處死刑的,也往往是底層弱勢者,施凱爾嘆:「我們看到太多人為因素了,死刑是由人做出的決定,他不是完全科學的,只要是人的決定都會有犯錯、充滿了歧視,這些人可能常是社會邊緣人、精神障礙者跟非常貧苦的窮人──不是因為他們是精神障礙或窮人他們犯罪就有正當性,但我們看犯罪者都有共同的特徵,我們是否該去思考死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死刑無法讓社會變得更安全、無法阻止犯罪,那我們真的需要嗎?這是我希望大家思考的。」

廢死公投 「問題設計」很關鍵

對於「台灣民意不支持廢死」這點,施凱爾指出,若是要以公投案決定,問題設計的本身就是「問題」。以台灣過去民調說,若問「你是否支持死刑」,過往都有超過80%的人會同意,但若換個說法問:「你是否支持凶殺案犯罪者終身監禁、在監獄要工作、工作所得全給受害者家屬?」也是高達71%會說支持。

而雷紹爾補充,民意是很複雜的、不是黑白分明的,問題設計很重要,時間點也很重要,例如在公投案前一天發現5個死刑冤案、或前一天才發生重大謀殺案,兩個情境得到的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雷紹爾嘆,不只是台灣,所有維持死刑的政府對「民意」的看法時常讓他困擾,這些政府完全不知道關於廢死的問題會有什麼答案。若在台灣簡單問「你是否支持死刑」,曾經高達85%的人同意,但若問「你是否『強烈』支持死刑」,數字會掉到35%以下,所謂民調、民意,也是看政府如何解讀的。

施凱爾又點出「民意」一個重大盲點:人權是普世價值、人人適用,最重要的是保護少數族群的權利,而不是以多數族群意見為依歸。他說,「如果另一個國家有民調發現80%都支持酷刑,你覺得我們應該要讓這事發生嗎?當然不要!不能因為80%的人支持,我們就要有酷刑……」

20181003-廢除死刑真人圖書館,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甘岱民攝)
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甘岱民攝)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指出,廢死聯盟曾在2013年與中研院合作調查台灣對死刑的看法,雖然長期以來都有高達80%支持,甚至高達85%支持,但研究發現,支持與否其實受到情境影響──關於「你是否支持死刑」這題,當時問卷設計是單數問卷放第14題、雙數問卷放第100題,結果竟然就產生88%、82%支持比率不同的結果,放第100題的那份問卷中間有許多人權與冤案的情境題,而這些資訊就導致6%的差異。

這份問卷給林欣怡的啟發是:「如果死刑這議題政府能提供足夠的資訊,人民會不會想一點?很多政治人物說民意支持死刑所以要死刑,但人民都不會想嗎?」

「重點是這人有沒有接受懲罰、不會再出來害人,同時也對被害者家屬展現他們的誠意,他們願意賠償──這才是人民真正在想的事情吧,不是因為人民支持死刑,所以我們什麼都不做。」林欣怡說。

受刑人難以改變 或和監獄現況有關

廢死聯盟正在進行的「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便邀請民眾討論死刑替代方案,而討論過程中林欣怡發現,最珍貴經驗是很多參與民眾,開始談被害人保護怎麼辦、監所環境怎麼改善。甚至,參與者知道台灣監獄環境很糟糕後,就開始思考「如果這些人你覺得他們無法改變,或許不是他們自己無法改變,是監獄狀況太糟糕了……若我們能改變監獄現況,是不是能有一點改變?」

奔走於世界各地做廢死運動,如今又因蔡政府執行槍決而再訪台灣拜會政府官員,雷紹爾雖很希望台灣能廢除死刑,但他也強調,這終就是台灣要自己做的事:「人權議題不是單一國家的議題,過去20、30年間,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法律管轄區的想法也越來越接近……廢死不只是台灣獨特議題,別的國家的不同經驗的確能幫助台灣廢死這件事情,但廢死最終還是台灣要自己做的一件事,這是很確定的一件事。」

而施凱爾分享,他在台灣走過的行程,包括對政治人物、法官、非政府組織、以及3日的「人權星期三」講座,他都能感受到台灣社會的活力:這是可以批評政府的地方,而台灣人追求的價值是法治與人權,他希望台灣能跟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看齊。

施凱爾強調,到底要把台灣帶往哪個方向要怎樣的價值、到底什麼是人們想要的,這是台灣人應自己思考的,施凱爾也希望離開台灣以後的某一天,能知道台灣是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而不是又收到一句「台灣又要執行死刑了」。

儘管台灣民意主流仍是支持廢除死刑,以英國廢死經驗來看,施凱爾說,其實一旦決定廢死後,大眾就會慢慢接受,或許有一天台灣人看死刑,也會如英國人一般,會覺得「天啊,這是只會出現在歷史課本之中的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