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政治正確,專業卻錯誤的電價調漲

2024-10-02 07:20

? 人氣

這次電價調漲或許政治正確,但專業卻未必正確。(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這次電價調漲或許政治正確,但專業卻未必正確。(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賴政府上台後首次電價審議委員會就決定大漲工業用電、凍漲民生用電,看似民胞物與、庶民優先,但卻也是另外一種錯誤的「內部補貼」作法、讓價格訊號無法生效,頂多是「政治正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部周一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產業用戶調漲12.5%、產值衰退用戶調漲幅度減半,民生用戶(包括住宅、小商店)凍漲,新電價於10/16起實施。依照經濟部的說法,目前台電每賣1度電就虧損0.4元,所以必須合理反映成本,在考慮照顧民生及穩定物價、及兼顧產業競爭力等2大原則下,作出這次漲工業用電、凍漲民生用電的決定。

這個決策百分之百是有其政治考量,也可稱讚算是「聰明」的作法,因為所有因電價調高而要多付電費者,一定不高興、甚至為此「記恨」、討厭這個政府與執政黨,這個原則算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幾乎適用所有的公用事業、公共費率。最「聰明」的政客一定是儘量不在自己任內調高價格,看看台鐵票價為何會29年未調漲的案例即可知,原因也是在此─每任交通部長都不想承擔調漲票價的政治責任,一拖就是快30年。

但萬一碰到非調漲不可、如台電虧損數千億元的案例時,就要想方設法降低社會反彈、政治影響,這次經濟部的作法算是基於此原則作出的漲價方案。不調漲的民生用戶、包括住宅、小商店約有1452萬戶,占95.2%,這是大幅縮小打擊範圍;對那些農漁、學校及社福團體漲幅部份,也由主管機關編預算支應。

至於為什麼上次3月的決定,是所有用戶都調漲,民生用電戶用電量在330度以下都要調高3%,而且當時已20年未調漲這個級距了。原因應該也是「很政治」:今年3月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漲價決議會在4月實現,這筆帳還是算在蔡政府,而蔡政府馬上要交接,沒有什麼「政治負擔」了。但10月漲價這筆帳則算在賴政府身上,賴政府還有長路要走,不能也不願有那些政治負擔。

想想過去幾年曾經凍漲N次電價的蔡政府,卻在要交接下台前突然「大徹大悟」、覺得要為台電財務負責,一口氣調漲電價11%、連民生用電都不放過,個中奧妙盡在其中矣。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大漲工業用電、凍漲民生用電的作法,儘管「政治正確」,卻未必就是專業正確。如果調整電價是要讓售價與成本符合、不再補貼電費,依照台電的數據,在調整價格前,工業電價平均每度3.81元,已接近售電成本,但民生住宅電價現為每度2.77元,仍低於成本。換句話說,依照這個數據與讓售價更符合成本的原則,民生電價比工業用電更該調漲。

但這次調整反而是工業用電調高12.5%、民生用電凍漲,這種結構其實是有「內部交叉補貼」的味道,即用較高的工業用電價格補貼較低的民生用電價格,是否合理、公平、對市場可能造成的扭曲,都必須考量。

此外,對民生用它價高的凍漲、及對特定用電單位的補貼,都會造成價格訊息與機能失效。價格是供需法則的核心,價格調高則需求減少、反之反是;事實上,環保人士、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者,沒有例外的都是主張高電價─或至少是正常、合理反應內部與外部成本的電價,絕對不支持由政府補貼的低電價,理由即在此:低電價造成浪費、無助節能減碳。幾位經濟部長在要調漲電價時,總會說出「低電價未必是好事」這句話,原因即在此。

從這個觀點看,這次凍漲民生用電、政府又要去補貼學校、社福等單位的電價漲幅就是專業上錯誤的作法。

從更整體的面相看,台灣民眾為綠營「專業錯誤」的能源政策,所需要支付的代價還會持續增加;台灣捨棄每度發電成本最低的核電,改以發電成本高的風光綠電、天然氣發電替代,為了補電力缺口動輒增加數千億元的電力投資,所有這些增加的成本,終究會反應在電價上,看看這幾年台電要多花多少錢「保證收購」綠電就可想見了。

與此同時,台灣民眾還有付出排放增加、空污惡化的代價。政府則是從來不讓民眾明白為了替民進黨一圓非核家園的夢,台灣及民眾要為此付出多少代價,相較之下,這次電價漲價倒是小兒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