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道德與性別勞動:《浩蕩英華》選摘(1)

2023-11-29 05:10

? 人氣

牛奶(圖/Pixabay;作者/Pezibear)
年輕女性勞動者的形象―特別是牛奶女工―是一個獨特題材(圖/Pixabay;作者/Pezibear)

從上述的初步整理,可見不論是在高雅藝術或是大眾化的圖像範疇裡,牛奶女工儼然是一個恆常出現的主題,但她們的樣貌、意義經常發生變化,取決於圖像的媒材差異與受眾區隔。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促成對於牛奶女工形象的偏愛,以及其形象的演變?這樣的再現、轉化,除了回應當時藝術市場與印刷文化中,對於精緻優雅女性形象的喜好之外,是否也包含了更為複雜的階級與性別想像?風俗畫、風景畫中的牛奶女工形象,又與大眾化的印刷圖像、歌謠主題中的牛奶女工樣貌,有哪些交會或衝突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的研究裡,學者們對於牛奶女工主題的關注起源雖早,但論述成果仍有限,或僅約略提及而未能深化。巴羅(John Barrell)在其1972年研究英國風景畫與社會文化的專書中,曾注意到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之後,牛奶女工取代過往的牧羊人,成為受歡迎的繪畫主題。她介於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形象,讓觀畫的文雅階級得以投射各自的想像。巴羅的論點,持續影響後續研究者對此角色的基礎定義。例如,加涅夫(Robin Ganev)的研究便在此背景下,考察當時流行的歌謠內容,分析在此時期文化想像中牛奶女工與農夫形象所帶有的性意涵。加涅夫的研究並無特別考察此時期牛奶女工圖像,但提供豐富的背景脈絡,以及此時期從醫學、社會科學、道德觀、性別觀等角度,所定義的牛奶女工概念。布魯克絲(Emily Brooks)則從階級文化的觀點出發,提出牛奶女工富有裝飾性的形貌,恰恰符合此時上層階級所追尋的自然優雅之美,對於男性觀者而言具有無限的性吸引力。此看法亦呼應了波索(Martin Postle)對此時期風俗畫中女性勞動者(包括女僕、女販)的解讀:作為多半來自鄉村的供給者、販售者,年輕女工天真美麗的外表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富有魅惑力,亦常在繪畫、文學作品中成為吸引中上階層目光的焦點。晚近則有索金(David Solkin)專書,在討論到十九世紀初期風俗畫中的寫實性時,以希菲(Thomas Heaphy)的〈搶劫市場女販〉(Robbing a Market Girl, 1807)、〈從麵包鋪回來〉(Return from the Baker’s, 1808)等作品中的鄉村女性/男性互動為例,說明畫家如何直白地呈現年輕女性勞動者容易遭受性與暴力威脅的生活環境。希菲的作品與索金之論述,與本研究所欲關注的牛奶女工屬於相近的女性勞動者圖像脈絡,但筆者欲指出,以牛奶女工為命題的圖像傳統相當豐厚,說明了她的形像內涵與其他流於單一的女性勞動者樣貌相當不同,她所表徵的文化意涵需被獨立看待,並進行深入的專屬論述。

筆者認為,牛奶女工之所以成為十八世紀中期之後一個持續受到圖文創作者關注的主題,除了上述以性別權力或性吸引力為焦點的論述,仍有其他層面的因素需深入探討。如前文所列舉的,此時期年輕女性勞動者的形象並不限於牛奶女工,賣花女、賣草莓者、麵包女販在圖像上同樣常以年輕女子為代表,但唯有牛奶女工在歌謠單張(ballad)、印刷圖像以及油畫作品中形成一個特殊典型。不論其形象的演變走向為何,創作者對牛奶女工角色的持續產出、變化、調整,都暗示著此時期的觀者/讀者對此題材的興趣與市場需求。而這樣的演變,也反映出此時期對於性別、城鄉交會、階級關係的看法。本文將爬梳自十八世紀下半至十九世紀中葉相關圖像中牛奶女工形象的變化,企圖拓展過往二手研究的視角,並以上述三個面向為範疇,探討此形象與當時社會變遷的關係。

人文科學線1117_《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立體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立體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本文選自《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