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專文:被滅掉的一個文種

2023-08-27 07:10

? 人氣

三、隕落

蘇曉康以及同時期的問題性報告文學之所以在1980 年代中後期短暫地獲得較大的話語實踐空間,與國家政治的「改革開放」訴求對思想觀念先導的迫切需求有關,也與知識份子與國家權力「既緊密又緊張的複雜關係」(莫之許,2007),「一方面持不同理念的知識精英從官方獲得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特權;另一方面相當一些知識份子的思想主張已經大大超越了主流政治當中保守勢力所能夠容忍的尺度,因此籠罩著某種「民間」和先鋒文化意味的光環。這種雙重優越感在國家高度統合社會的架構中輕易地因現實政治需要的變化而喪失殆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1989年在天安門學運被鎮壓後,意識形態倒退,對報告文學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一批主將「落馬」,如蘇曉康、錢鋼、戴晴,聲勢大減,社會影響萎縮;二是後繼有人,掙扎生存下去。生存到「六四」以後仍有作品和影響的作家,趙瑜和他的體育題材,是一個奇跡;最有影響的後繼者是盧躍剛。但是報告文學的衰落已成定局,盧躍剛說:

『七、八十年代讀者對報告文學作家的尊敬、信賴、支持,一篇報告文學發表後對社會的震動,今天是難以想像的。劉賓雁、蘇曉康等作家開創的批判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和立場,以及堅持這一立場顯示出來的作家的人格魅力,是七、八十年代中國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徵,正是這個基本特徵掀起了一場持續了十年左右的報告文學風暴。

我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連續七、八年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類新會員入會審批專家,我的印象中,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鳳毛麟角,一兩部而已。這個情況說明,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報告文學的真精神在退化,作家、作品出現了巨大的斷層。有作家公開在媒體上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首先是黨員,其次是作家”。這種工具論、喉舌論的獻媚,文革後,連那些最左的作家、評論家都不好意思說,而且許多中國當代文學的過來人,特別是像陸定一、胡喬木、周揚等“文藝沙皇”級別的人對此都有檢討、懺悔。』

2008年秋,我聽說盧躍剛來美國了,於是非常想見一見在報告文學全軍覆沒後又異軍突起的這位優秀後繼者,輾轉聯絡,終於在新澤西見到他,一個留著長髮的四川雅安人,我跟他聊了些海外故事,他聽得出神,卻一言不發。有人私下告訴他受託趙紫陽家人,正收集素材寫趙傳,他閉口不談。後來聽說這部趙傳在台灣出版,但是盧躍剛卻從此不見蹤影。

*作者為中國80年代報導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八九民運之後流亡美國迄今。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