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璽觀點:從華人社會的聖經神學議題初探政治哲學議題

2023-08-04 07:00

? 人氣

圖為耶穌受難的以色列聖墓教堂。(顏麟宇攝)

圖為耶穌受難的以色列聖墓教堂。(顏麟宇攝)

聖經神學議題涉及的範圍極廣,皓首窮經,未見得能掌握其中的一個子分類內容。華人如欲建構(華人社會/漢語)本土聖經神學議題,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何謂本土聖經神學的議題,以及如何在本土聖經神學議題中尋找自己感興趣,並能開展研究方向的議題。筆者於此嘗試以漢語神學界的「政治神學」與「人觀」為基礎,對華人社會政治哲學議題進行初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人社會自晚清時期開始,在一種非典型的民族心理反應之下,人們形成了「中體西用」的觀念:一方面接受西方的制度,另一方面又努力保留華人社會精神,甚至希望將外來的學問「漢化」,以強化華人社會傳統的優勢。人們忽視衝突的存在,認為即使存在衝突也都可以解決,此乃基於華人社會之典型「和諧」思想所致,此亦為所有外來元素都必須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因。

從聖經神學的視角來看,一個沒有「上帝」的華人社會,其漢語中的「公」含有多少公正、公平或公開等含義,實屬謎團。由於「上帝」的缺位,漢語思想文化中的「公」並不具有神聖性;或者反過來說,所有世俗的,只要經過種種解釋,都可能被視為神聖的。這就與聖經神學產生巨大差異,由於「上帝」屬於所有人,又不屬於任何人;「上帝」是我的,也是他人的。只有「上帝」才真正代表「公共」;上帝不屬於任何個人、派別、黨派、族群或國家。巴特神學在漢語神學中的意義,正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

當我們回顧巴特在漢語學界的接受歷程時,我們可以明確看到他被視為一位「公共神學家」而非「教會教義學家」,這可以透過兩位來自不同時代的思想家來看出。華人社會最早公開介紹巴特的神學家是趙紫宸(T. C. Chao,1888-1979),他於1939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巴德的宗教思想》的文章,詳盡的闡述了巴特的神學觀念。20世紀初的華人社會神學家,他們的神學思緒完全受到時代問題的影響,同樣的,趙紫宸對於巴特思想的描繪也並非基於學術興趣。當漢語神學界首次全面推薦巴特時,正處於面臨「帝國侵略」的關鍵時刻,而此時的趙紫宸則身陷於日本軍國主義侵擾並被困在北京的困境中。

1988年,劉小楓在其專欄「二十世紀西方基督教神學一瞥」中,用了一年的時間來介紹九位西方的重要神學家,如拉納、布特曼、潘霍華等人,其中也包括巴特。《上帝就是上帝》一文的開頭與結尾,以質疑世俗政權的方式進行。換言之,劉小楓將巴特置於東西方思想中的政治神學問題來討論,透過巴特的神學宣言,對任何以世俗語言做為神聖語言的事物進行根本的批評。劉小楓將巴特放在政治神學的問題中,並將他推薦給華人社會讀者。以下兩段話可以表達出巴特進入當代華人社會思想界的「問題意識」,他並非作為教會的神學家被接受,而是作為一位公共的思想家被接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