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遺留的長遠災難:歐本海默首次核試驗,是怎麼永遠改變全世界的?

2023-08-03 17:40

? 人氣

1953年4月18日內華達試驗站,23000噸當量核爆。(維基百科)

1953年4月18日內華達試驗站,23000噸當量核爆。(維基百科)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那令人感到壓迫的白色沙地上,一座石碑標誌著三位一體核試驗的紀念,這裡是核時代引爆的開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5年7月16日,三位一體核試驗爆炸威力估計達2.5萬噸TNT,巨大的火球和接著形成的蕈狀雲可見達數百公里之遠。大部分核輻射在風的作用下向新墨西哥州沙漠中人煙稀少的社區傳播。這場試驗之所以沒有導致輻射汙染10萬人的慘劇,是因為風向改變了:如果風向稍有不同,放射性塵埃將覆蓋人口眾多的阿布奎基(Albuquerque)和聖塔菲(Santa Fe)。

「我們知道世界將不再一樣,」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65年在一部電視紀錄片的採訪中回憶道。

美國秘密工程「曼哈頓計劃」(The Manhattan Project)研發出人類首枚核子武器,不僅建造前所未有的炸彈,更動員了近1%的美國民用勞動力。從田納西州橡樹嶺(Oak Ridge)到太平洋西北地區,再到新墨西哥州沙漠等地,各地的美國人為此努力勞動多年,而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幫助建造什麼。

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AP)
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AP)

隨著諾蘭(Christopher Nolan)近期上映的電影,讓人們重新關注核武器的歷史。1945年8月6日、8月9日廣島及長崎原爆周年即將到來,是時候更深入探討這項發明留下的遺產。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傳播學名譽教授金塞拉(William Kinsella)在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刊文表示,「曼哈頓計劃」對全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包含:引發全球性軍備競賽,威脅人類和地球的生存;核武器生產、試驗帶來公共健康和環境損害;政府產生保護核武機密的文化。《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引述專家說法指出,現代核武器將可能引發核冬天。

軍備競賽

根據《外交政策》,「曼哈頓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正式結束,但卻奠定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基礎,並在冷戰期間拉開大規模武器生產的序幕。美國核彈頭數量在1960年代達到巔峰。此後由於新的軍控協議,美國逐漸減少其核庫存,直至20世紀末柏林圍牆倒塌時,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核武器的使用和生產方式,並推進了核現代化計劃。

核武器歷史學家維勒斯坦(Alex Wellerstein)說,美國的核武現代化是一個長達數十年,涵蓋多位總統的過程,並且兩黨在某些方面有令人驚訝的共識,計劃預算高達數兆美元,已經在過去幾十年來持續進行。

1945年7月16日,人類史上第一次核彈試爆(AP)
1945年7月16日,人類史上第一次核彈試爆(AP)

如今,俄羅斯聲稱只要憑兩枚「撒旦二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就能摧毀美國整個東海岸。美國空軍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三個基地上,擁有400枚配備核彈頭的義勇兵3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飛彈,全天候待命;宣稱能摧毀任何一個國家首都的俄亥俄級潛艇,部署在華盛頓州和喬治亞州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B-52轟炸機則已服役數十年,將持續使用至2050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