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民工奇蹟消退·地緣經濟和戰爭邏輯

2015-05-06 09:38

? 人氣

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枯竭,學者稱已達「劉易斯拐點」。

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枯竭,學者稱已達「劉易斯拐點」。

《金融時報》頭版頭條關注中國「農民工奇蹟的終結」。這是該報中國農民工話題系列報導的第一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說,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枯竭,以及同時出現的人口老化,兩股力量聯手結束了過去30多年由民工潮推動的高增長奇觀。

報導引述多名重要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稱,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到了 「劉易斯拐點」,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已經完成,產業不再能依靠供大於求的農村勞動力來保持工資不漲。

文章描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民工潮的興起、壯大和消退,以及這一現象在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社會的衝擊。

從1978年至今,中國共有2.78億農村勞動力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工作,但許多人仍是農村戶籍。

「少報預算」

《泰晤士報》報導說,哈薩克斯坦和中國都在為申辦2022冬季奧運會做最後的凖備,阿拉木圖認為自己是擔當冬奧會東道主的最佳城市。申辦材料下個月就要交到國際奧委會。

該報引述阿拉木圖2022申奧委副主席克柳科夫說,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強的國家,但在申奧時不公平,北京提出的31億美元預算不包括鋪設一條連接北京和計畫修建的滑雪場的高鐵項目預算。

阿拉木圖的申奧預算是35億美元;冬奧會需要的所有場地設施,基本上已經存在,或將為2017年大學冬運會興建。

克柳科夫還對記者表示,哈薩克斯坦不會為了辦冬奧會而像中國那樣砍伐森林、河渠改道,破壞自然。

「一帶一路」

《金融時報》言論版發表中國問題專家麥格納斯(George Magnus)對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解讀。作者的觀點是,中國必須證明這個宏大的藍圖作為金融外交的核心之一,並非譁眾取寵的空談;要證明這個計畫及亞投行等輔助機構能夠令地緣經濟、地緣政治改觀,就不能光紙上談兵。

作者指出,「一帶一路」計畫的各種收益和推動國際經濟格局改變的效應不是抽像概念,而且必須體現北京為其他長期政治經濟目標所作的努力。

其他長遠目標包括把國民人均收入提高到美國水平,接納公開治理的觀念和實踐,其他國家願意接受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有人民幣向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演進的程度。

作者斷言,如果中國的金融外交目標是在政治和經濟哲理不作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拓展和深化其全球足跡,那結果很可能是把全球風險擴散到整個亞洲,其向西推進的軌跡與美國的「東進」軌跡相對應,應證史學家對地緣經濟的定義:用商業語法表述的戰爭邏輯。

(編譯:郱書 / 責編:董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