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晚清中西醫的匯通:《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選摘

2023-07-30 05:10

? 人氣

中藥行、藥罐、中藥房、中醫師、草藥(資料照/洪煜勛攝)

栗山的研究點出了中西醫學在認知人體生理中樞時看法之不同,但就中醫的臟腑觀點來看,我們仍可將研究的焦點縮小在心腦對比上。即便中醫的臟象學說中存在著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肺藏魄、主悲(憂);脾藏意、主思(慮);腎藏志、主驚恐等似乎平等的臟器分工狀態;但實質上,中醫仍把一個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統歸於心所管。心除了有著「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的重要功能外,也是「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所以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說法;其他臟腑是站在輔佐君主(心)以治天下(身體)的角度來行使各自的功能,所以周振武在《人身通考》中明言心是「君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故理論上雖存在中醫的五臟將西醫大腦的功能分工了,但就如蘊含在文化中的語言,不約而同的表示:如「心為之主」、「五臟能屬於心而無乖,則悖志勝而行不僻矣。悖志勝而行不僻,則精神勝而氣不散矣。」另外,在治療上處處可見中醫將類似西醫所說的精神疾病用「熱入心包」、「熱邪擾心」、「痰迷心竅」等的術語來形容。故本章的展開,在唐宗海的部分,可依循心為主,旁參其他臟腑的軌跡來展開中醫的論述。

而西醫腦說的部分,自明末清初以來,相關知識就已開始輸入中國;到了近代,一些西醫文獻大量傳入中國,闡明心只是個抽血的肉體機器,並無法主導思考,這對中醫學理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在傳統中醫的臟象理論中,心不但主導思考;其他臟腑,如栗山所言,也各有其所轄之「個性」,它們的協調,跟一個人的思考、記憶、意志、膽量、機靈等心智活動都互相影響,也與氣在體內的充足與調和相關,卻與大腦無關。

而本章所要解決的問題,即唐宗海面對腦主思考、記憶的知識體系,促使唐如何對傳統中醫學做出另一種詮釋。他如何融合兩方面的說法,說明主導人身全體的是心還是腦的問題;那麼,其它的臟腑,又占了什麼樣的地位。這都牽涉到醫學體系交會時對人體認知的多樣面貌。

*作者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東大圖書)東大圖書東大圖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