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晚清中西醫的匯通:《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選摘

2023-07-30 05:10

? 人氣

中國一名醫生在11天內「捐精5次」卻慘猝死。(示意圖/取自Pixabay)

真正用實驗證據揭示心智活動與腦有密切關係的是蓋倫(Galen,129-?年)。他作了一些觀察與實驗來證明他的看法,被認為是足以「推翻心臟主導思考地位」的有力論述。雖然西方仍有人相信:行為是由一個看不見、摸不著、非肉體的靈魂來主宰—這個觀點,從希臘羅馬時代到中古時期、文藝復興以來都沒有改變;十七世紀以後,因為研究成果的豐富,使得人們更有信心認定心智活動的確和腦有關係。不過,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年)仍曾經吶喊:「告訴我,想像力在那裡?在心?在頭?」一直到18世紀,心臟才被真正放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哥爾(Franz J. Gall, 1758-1828年)是西方第一個堅持頭腦是心靈器官的人。他所創立的腦相學(Phrenology),促進了西方大腦生理對心理學的影響。不過,當時並非每位神經學家都相信這種看法;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人認為:頭腦或多或少有整體性的功能,但是大腦某部位所存有的資訊也可能存在於人體其他的部位。這類論述的存在可能是基於大腦過於精密,以致於有許多謎底尚未解開而提出的假說;但如此猜想爭論不休,本書的論述是沒有辦法展開的。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今天已經沒有人會懷疑「腦是精神活動的場所」這一事實。從腦的研究歷史來看,在唐宗海著書立說的年代,西方除了腦解剖學的精確外,包括神經傳導、感覺運動、反射、電流刺激甚至腦波的發現等等,都顯示腦科學逐漸在成長進步中;而當時西醫的文獻也顯示,醫生們對於腦是人類意識行為的中樞大多沒有疑義,在這一點上的中西認同差異,正是我們想知道的。

心與腦的問題與爭論,自古以來也是哲學家關心的議題,又叫「本體論」(ontological problem)。即使科學發達到足以證明大腦可以主宰一切的時候,1938年心理學行為學派大師施金納(Skinner)仍認為神經科學無法解決「心」的問題,甚至連人的行為也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我們將哲學或心理學中不完全等於心臟的「心靈」也拉進來討論的話,將會失去焦點;所以本章所論述的心與腦問題,仍以醫家所論的範圍為主,而其要仍將擺在中西醫形質和氣化的爭議點上。

事實是,如果中醫們或唐宗海所論,就已經認定了中醫的腦與西醫所討論的腦是一樣的,功能與形質皆同,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值得分析的意義。相對於西醫對人體中樞的認識,中醫即展現了另一套認知方式。從栗山的研究可以知道,西方早自古希臘時期開始,就已經在思考身體的主導原則(archê)以及控制者(hegemonikon)在人體何處等問題。後來的西醫解剖學研究將這個問題的焦點放在大腦和心臟上,欲釐清身體結構的「控制層級」。栗山也加以強調:西方在看待人體臟腑之時,「大腦作為理性的基礎,依然居於最高的地位。」此「地位」一詞代表一個器官在人體所占主導的位階高低,它在西醫生理學史中是存在的;栗山拿此來與中醫的心臟相比,中醫稱心臟為「君主之官」,但心臟卻不是主導一個人心理狀態的主宰,其餘的臟腑依舊能分擔人體意志、思考的工作,所以,欲找尋單一的生命中樞,在中醫學裡是困難的,這是栗山的看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