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專文:周公到孔子─走出神權的華夏文明初始

2023-07-27 05:10

? 人氣

而孔子很可能就是從《易經》開始探索真實的商代的。從可靠的文獻史料看,孔子平生從不關注「算命」問題,也從未給自己或別人占算過命運,不管是用甲骨還是易卦。孔子最常談論的是詩、書、禮、樂,但他幾乎從未對《易經》發表過評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到了晚年,孔子卻突然對《易經》產生了興趣,他說: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述而》裡的這則記載很可靠,但具體含義有爭議。有人將其解讀為:「我如果能多活幾年,比如五年或十年,用來學習《易經》,就不會有大錯誤了!」或者:「如果這幾年我能重新再來一次,我會從五十歲開始學習《易經》,也就不會有大錯誤了!」

不管是哪種解釋,這都是孔子晚年才會有的感慨。《史記》與此相關的記載是,孔子晚年頻繁地研讀《易經》,結果編竹簡的皮條磨損嚴重,經常斷裂,所謂「韋編三絕」。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禮記.禮運》還記載,孔子曾對弟子言偃(子游)說:

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為之做「正義」的唐代學者孔穎達認為,這部《坤乾》是殷商(宋)人版本的易卦占算書,「謂得殷家陰陽之書也」,它的坤卦排在乾卦前面,和《易經》相反,所以稱為《坤乾》。

這個說法已經難以驗證,但在此之前,孔子肯定有機會讀到文王的《易經》。如前所述,韓宣子訪問魯國,「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而孔子離開魯國去宋國,發生在他五十七歲這年,也就是說,從五十歲到五十六歲期間,他一直身處魯國高層,完全有條件讀到官方收藏的周公注解版《易經》。

作為周公後人,魯國人對《易經》的理解可能非常陽光,完全沿用周公〈象辭〉的曲解,從而使孔子沒有意識到它的史料價值。但當在宋國得到《坤乾》時,孔子卻可能會獲悉某些保存於《易經》中的真實的商周之際歷史,畢竟,作為商人後裔的宋國最有可能保存這種暗黑記憶。

司馬遷認為,《易傳》裡的〈繫辭〉是孔子所作。其實,這應當是孔門弟子記錄的孔子觀點。〈繫辭〉對《易經》(文王卦爻辭)的來歷有個推測,認為它是殷商末期周族興起時的產物,內容主要是周文王和商紂王交往的事件,所以充滿了危機之辭,所謂: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

此外,〈繫辭〉還認為《易經》的作者充滿了憂患之情: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這種理解已經很接近真實的文王時期,而和周公的〈象辭〉很不一致,說明五十七歲之後的孔子已發掘出越來越多當年被周公隱藏的真相(商朝的血祭文化)。但是,孔子沒有繼續點破真相,而是頻繁地翻檢《易經》,以致「韋編三絕」。或許,孔子正是想從隱晦而雜亂的文王卦爻辭中復原出盡可能多的內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