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專文:周公到孔子─走出神權的華夏文明初始

2023-07-27 05:10

? 人氣

如前文所述,周公銷毀了商朝諸多甲骨文記錄,也禁止殷周貴族書寫真實的歷史。但周公唯一不敢銷毀的,是文王留下的《易經》。這不僅是出於對父親的尊重,也因為《易經》是周人對翦商事業(起步)的記錄,裡面很可能包含著父親獲得的天機,銷毀它也就是對父親和諸神的不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公的辦法是對《易經》進行再解釋,具體方法則是在文王創作的卦爻辭後面加上一段象傳進行說明。象傳不再鼓勵任何投機和以下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君子應當如何朝乾夕惕,履行社會責任的勵志說教,和文王卦爻辭的本意完全不同。比如,乾卦的象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象傳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遠比文王卦爻辭清晰易懂,而且富於積極和勵志的色調。

春秋時,有位晉國貴族韓宣子訪問魯國,參觀太史官收藏的典籍,發現其中就有《易象》(應當是《易經》和《象傳》的合稱)。韓宣子因此感嘆:「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這是周公寫作《象傳》的間接證據。但另一方面,這一記載也說明,儘管《易象》保存在魯國朝廷, 但並不太普及,哪怕是晉國執政的高級貴族也只是首次見到。

到春秋中後期,已經開始有使用《易經》占算的史料記錄,而且還有了其他的卦爻辭版本。比如,有的爻辭裡就出現了「千乘」一詞,意思是一千輛戰車,但在文王的時代,即便商王朝也是很難集中起一千輛戰車的,這只能是春秋時期創造的詞。

文王《易經》的內容本就很晦澀,所以春秋時期的貴族用它占算時,大都已經不知道或者說不再關注它的本意。其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易經》中的「貞」字,它的本意是甲骨卜辭中的「占」,但春秋時人卻已經將其誤解為「貞正」「貞操」之意了:「隨,元亨,利貞……棄位而姣,不可謂貞。」(《左傳.襄公九年》)

那麼,春秋時期的貴族會忘記《易經》中的文王事蹟嗎?這是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畢竟,這些貴族多是文王和周公的後裔。後世可以拿來比較的是,明初洪洞大槐樹和南京珠璣巷移民的後人也可能已經不記得先祖當年的具體生活經歷,保留至今的多是族譜文本中有記載的內容。

如前所述,春秋時期有少許恢復人祭行為的個案,這說明五百年前的風俗記憶仍可以潛流傳承。是不是《易經》也造成了某種暗黑記憶的保存?這背後藏著太多我們無法破解的謎團。

孔子破解周公

魯國執政者季平子用莒人俘虜獻祭的那一年,孔子二十歲,正在季平子的采邑裡從事基層小吏工作,所以,這次人祭在曲阜造成的恐怖傳聞,肯定會對孔子有所影響。

孔子雖是魯國人,但他的先祖出自宋國國君家族,所以他是商人後裔。而當孔子從事文獻整理與學術工作後,他的身分自然會讓他對商周之際的歷史產生很大興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