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專文:周公到孔子─走出神權的華夏文明初始

2023-07-27 05:10

? 人氣

大意是說,殷商統治者尊崇神,要求民眾必須敬神,對鬼神的重視程度超過正常禮俗,對民眾的刑罰多於獎賞,多威嚴而缺少親和力。這造成了民眾性情躁動不安、爭強好勝、缺少羞恥感的缺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朝統治者則推崇世俗的禮儀,對民眾比較寬容,雖然敬拜鬼神,但不讓它們干預人間事務,更重視人間的世俗秩序和信用,人間的身分等級則依據爵位高低有所區別,有親和力,但缺少威嚴。這造成了民眾趨利且心計巧詐,善於掩飾欲望和自我包裝,心中少有真誠,奸滑而有欺騙性的缺點。

孔子描繪的殷周之區別,在古代文獻裡可謂獨家,不僅如此,現代考古學展示的商代文化和孔子的總結也非常一致。

因為周公掐斷了神對人間的直接干預,這意味著華夏世界不會再有主導性宗教,以神的名義頒布的道德律條(如摩西十誡、佛家五戒)也無從產生,所以周人必須另行尋找一套用於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則。

這種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慮,從而決定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

在《詩經.小雅》中有一首〈巧言〉:「秩秩大猷,聖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翻譯為白話就是,世間的偉大秩序啊,是古代聖人規劃的;別人心裡怎麼考慮的,我設身處地想一下也就知道了。

再到春秋晚期,孔子則用了一個字來定義人和人之間的道德標準,這便是「仁」。他的學生樊遲問他仁的含義,孔子曰:「愛人。」(《論語.顏淵》)而實現仁愛的方法,則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人類的一切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都可以從這八個字推導出來。所以,孔子從不教育學生們不許殺人,不許偷搶……因為這都已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裡了。

把他人等同於自己來對待,其實是人類固有的(但不是唯一的)一種思維和基本道德律,在宗教文化中,它可能會被教義遮蔽,卻一直存在。

如何掩蓋《易經》的本意

從周公到孔子,包含了西周和春秋,時間跨度五百年。我們很難斷言,這五百年是否足以讓華夏徹底忘卻殷商時代的真相。

從今天往前倒推五百年,是十六世紀初葉,明代中國的嘉靖年間;一五二一年,西班牙殖民軍攻占阿茲特克帝國,中美洲曾經繁榮的人祭文明開始蕭條,並迅速被歐洲的天主教取代。天主教會曾經系統性地摧毀中美洲人關於人祭宗教的抄本、神廟與記憶,但當時的殖民親歷者還是記錄下了阿茲特克人祭的諸多細節,一直流傳至今。

當然,周朝和最近五百年的世界有很多不可比之處。在沒有經典文本敘事的前提下,零碎的、口耳相傳的民間記憶很容易走樣失真,以致消亡。上古能進行書寫記錄和傳承的人很少,基本集中在「朝廷」生態圈內。周文王時代的一些真實片段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有文本記錄,哪怕是在小範圍人群中的,甚或長期無人問津的,也會有被再次發現的機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