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詛咒又是自由的起源:《無國籍》選摘(2)

2023-06-30 05:10

? 人氣

實際上,他反而建議公約要求簽約國對於在某個領土上慣常居住十年的無國籍者授予國籍,只要他們先提出國籍申請即可。勞特帕赫特在國際法委員會的第五屆會議上討論國籍和無國籍問題時,主張現有的無國籍問題具有政治性質,可能超出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他堅稱委員會的功能是要逐步發展和編纂國際法。同時,維斯也接受以公約作為務實的解決方案。不過他還是希望各國有一天能夠一致同意無國籍者的「國際國籍」,他也表達了他認為透過像是國際難民組織這樣的機構來對無國籍者進行正式保護,將提供更多的實際利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已經分別有兩個國際公約將難民和無國籍者分開,對各個無國籍者公約的內容也展開了辯論,這透露出要如何將沒有正式國家成員身分的涵義概念化,其實還存在根本的分歧。最後,是由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通過的《關於無國籍者地位之公約》對無國籍做出了正式法律定義。根據公約第一條,無國籍者是「不被任何國家依其法律視為國民之人」。理論上,同意該公約的國家會確保每個人都擁有法律身分及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

這些公約介紹了兩種人應受到國際法的規範:難民和無國籍者。不過我們將會在後文看到,在制定公約(一九五四年)後的幾年中,在定義上已變得狹義的無國籍問題又越來越邊緣化了。問題的邊緣化當然有部分要歸因於外部的政治發展,包括美國代表大致上還是不參加公約談判。不過,我們也必須思考從先前關注法律在法學和社會思想中之特殊地位的轉向,是如何在其後的辯論中引起迴響。雖然一九五四年的公約將無國籍定義為缺乏正式身分,不過對法律身分問題的關注也開始顯得太過形式主義。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沒有國籍作為正式法律身分開始顯得越來越難以理解(這是兩大公約形成的固有觀點),隨著帝國之後展開由國家組成的世界,可以證明這一事實至關重要。

*作者為米拉.西格爾柏格(Mira L. Siegelberg),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思想史,尤其專注於國際秩序在知識與法律上的變遷。本文選自作者著作《無國籍:一部關於身分、人權與國家主權的近代史》(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