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龍專文:石板屋呼吸裡的輕憶

2023-05-28 07:00

? 人氣

阿肥當年在三地門、瑪家傳道的文化衝擊(參第二卷第十六章),在過了三〇年後,阿肥在一九九〇年代後的生命實踐,映照《台北之春》的青年阿肥,他在三地門、瑪家受到何雨郎、頭目家族包霞的關照,甚至成為包霞秘傳的排灣族文化學徒,我相信這些都是阿肥選擇人類學與學術政治的關鍵力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已是一九九〇年代,整個山區部落仍持續上演一九六〇年代阿肥所見的「山地平地化、山地現代化」思維景緻。回想當年,踽踽徐行在山林,無人伴我獨孤鷹;我與Auvinin不斷往舊好茶跑,常被村民當成怪人。多數的人無法理解,為何我們要頻繁地往返在陡峭懸崖邊的山路間。

以今窺昔,幸好有這些民族誌調查的田野資料,才讓好茶舊社在一九九一年被指定為國定二級古蹟。而我們在此辦過的文化田野考察,並帶關注文化保存的日本古蹟保存的國際學人到訪,鼓勵年輕學子(如:中原建築系碩士戚雅筑)投入石板屋文化工作,今日才有好茶舊社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指定為二〇一六年全球五〇個應守護名單內。

換言之,阿肥當年雖然狼狽地逃下山,但被「秘傳」排灣文化的經驗,終究使阿肥走向「實踐人類學」和「文化抗爭」的知識行動之路。文化的根,就像聖經「如果一粒麥子不死」的隱喻,死後才重生。阿肥多年後才領悟:文化就像種子埋伏在地底下,等待春雨,驚蟄,冒芽生長;深層的文化草根,是社會正向變革的的蟄伏力量。

這些年,我常在八八風災後又遷居的好茶村,用手機幫邱爸爸與阿肥視訊,場景宛若《三國演義》引明代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卷「說秦漢」的開場詞〈臨江仙〉那般:「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們開心地寒暄,笑談當年糗。

成熟後的壯年阿肥生命可以如此豁達,也與他重新看見文化草根的深層力量有關。阿肥再次介入九二一地震後邵族災後重建、八八風災後高屏山區部落再生成運動,更看見原住民生計與家園政治的生命力,乃根植於土地文化的社會韌性,也是另類「原民之春」的人文精神。

另一邊廂,當年「新生活運動」落難的雕刻品,在博物館與收藏家之外倖存的不多。少數例外如三地門包霞的Pakedavai家族,近年重修祖靈屋,以「會呼吸的排灣族石板屋」創新設計,榮獲2022巴黎設計獎銀獎、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類銅獎。當年VuVu(祖父母輩)把祖靈柱、雕刻的石板卸下後,偷藏在房子裡石板坐檯下保存,今日才得以重見天日,令人感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