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一個人如何「肥」得繽紛自在? 讀丘延亮的《台北之春》

2023-02-23 05:50

? 人氣

十二年後的今日,阿肥《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終於問世了,九十萬字,相當「肥」的一部書,算是繫家事國事天下事於一身的阿肥自傳,不過他的企圖不止是記述年輕時闖蕩台灣藝文圈,結識各方英雄好漢的事蹟而已,是想賦予他年少輕狂的1960年代特殊文化意義,詮釋自己所謂「台北之春」的時空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4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阿肥(右2)與陳映真(左2)的最後合照。(作者提供)
2004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阿肥(右2)與陳映真(左2)的最後合照。(作者提供)

阿肥大我沒幾歲,他在「台北之春」的幾個重要事件搖旗吶喊,幾乎無役不與。從他的標準,「台北之春」發生的時候,我大概剛從冬眠狀況中甦醒,睡眼惺忪的模樣。翻開這部「阿肥看天下」,觸動我過往的一些記憶,只不過我是站在戲棚下的觀眾,阿肥是棚上的演員,而且什麼角色都能演、都敢演,還批判他的「親家」——蔣經國。

書中點名到的學者、藝術家,如殷海光、方東美、熊十力、毓鋆這些人,我都有聽聞,也看過他們的著作,是我仰之彌高,沒什麼機會當面受教的大人物。而小小年紀的阿肥,卻能與他們論交、對話,談起殷海光,阿肥說跟他建立「有私誼而無共識」的忘年之交,方東美在阿肥筆下,就是上課經常喜歡當著美國學生的面,痛罵美國的超級公路的教授。阿肥跟他們交手的精彩情節,我只能一愣一愣的,他說了算,畢竟場景距離我太遙遠了。

6.

《台北之春》裡阿肥有一章寫〈俞大綱的「地下文化局」〉,文章一開頭就開罵,罵文化局,也罵執筆者:「時序到了世紀末的一九九九年,台北市政府展開了文化大收割行動,指令新聞處編印精美的三大冊台北人物誌,於次年隆重推出。在它的第三冊中,找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叫XXX,他把「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的帽子戴到了死了二十三年的俞大綱頭上。在抄了一堆隨處可見的文獻後,強調俞大綱在他最後十餘年的時光當中,提攜了台北藝文圈的一群年輕人,指名道姓提到林懷民、郭小莊、吳美雲、姚孟嘉、邱坤良、王秋桂、施叔青幾人,明顯是要以這些跨世紀『菁英』的成就,來證明俞大綱對台灣(台北)文化的重要性與貢獻。事實上,他舉出的這些人都是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七那五年間,俞大綱生徒中間第二個世代的一部份成員。」執筆者是一個優秀的藝文工作者,被「俞大綱權威」阿肥稱之為一個不相干的人,也夠無辜。

俞老師早在1960年代初在台北藝文圈就積極扮演重要的角色,阿肥寫俞大綱是將較不被人知的1963-1972年以五年為期畫出三個時間軸,第一個五年(1963-1968)「台灣民主聯盟」事發的六月之前,台灣文藝的春啟時刻;第二個五年(1968–1973),政治大氣候下的休耕時期;第三個五年(1973–1977)才是我們所碰上復甦中土壤的夏耘季節。阿肥在《台北之春》把這三個五年的時間軸說得有個「八」字,也是要突顯自己所經歷的這十年,從俞大綱的線索,做些考古功夫,以「先行者」之姿闖蕩了斷裂的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