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農漁業問題不在ECFA而在人

2022-12-30 07:00

? 人氣

筆者在2016年即為文建議新政府,台灣養殖石斑魚產業在面對中國市場占有率下降以及競爭力衰退之際,應開創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資料照,顏麟宇攝)

筆者在2016年即為文建議新政府,台灣養殖石斑魚產業在面對中國市場占有率下降以及競爭力衰退之際,應開創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資料照,顏麟宇攝)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接受「官我什麼事」專訪時,質疑ECFA+的早收清單說法值得商榷。自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2011年1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後,大陸對台灣降稅之早期收穫清單項數為539項,貿易金額達138.37億美元,多種農漁產品亦納入「早收清單」,關稅逐年減至零關稅,有助台灣相關產品的對外銷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近日遭社會關注的台灣養殖石斑魚為例,臺灣石斑魚是極具外銷潛力的高經濟水產物種,也是高價珍饈代表之一,販售型態以活魚為主。石斑魚在未簽訂ECFA前,石斑魚年產量為11000多公噸,列入早收清單後,由於可免除關稅(從10.5%降到零),降低產銷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在馬政府政策積極推動下,產量產值大幅成長,養殖面積及產量在短期內呈倍數成長分別到達2500公頃及26214公噸,產值達86.2億元台幣,尤其兩岸同意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至大陸福建、廣東、浙江3個省份的11個漁港,運搬時間及運搬成本大幅降低,魚體耗損率也由10%降低至5%,確實有助於台灣活石斑魚的外銷需求及增加業者收益,出口大陸數量也從簽訂前幾乎為0,到簽訂後出口大陸的數量大幅增加,從2011年7877公噸總值為1億美元,到2014年達高峰14365公噸,總額1.56億美元,成為兩岸簽訂ECFA最大亮點;其他列入早收清單之烏魚、秋刀魚、虱目魚、生鮮甲魚蛋等水產品,也都因受惠於零關稅,有助於開拓大陸市場及提高漁民收益。

馬政府為避免石斑魚銷售市場單一集中,亦積極輔導產業團體參加國際水產食品展,並嘗試出口至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區,推廣冷凍石斑產品拓展全球化,但因中國市場開拓,明顯較其他市場來得容易且給予多項優惠便捷,為快速達到「產值倍增計畫」(至76億元)目標,漁政官員把輔導重心放在大陸市場,而當地石斑魚養殖產業亦快速崛起,產量超過20萬公噸(全球需求量為50萬公噸),甚至利用巨型養魚船及深海箱網養殖石斑魚、黃魚和大西洋鮭魚。2016年改朝換代後,到2019年石斑魚出口大陸數量仍維持在1萬到1.2萬公噸,總額維持在7千萬到1億美元,2021年台灣石斑魚產量為16,940 噸,出口量為 6,681 噸。蔡政府雖然強調開發其他國外市場,然而從2016-2021年除香港市場外,效果相當有限,石斑魚出口其他市場數量,從2016年的155公噸縮減到2021年的46公噸,顯然依賴單一市場的不只有前朝,尤其當各國積極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RCEP,CPTPP等),來降低或減免雙邊關稅,蔡政府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數量非常有限,使得台灣農漁產品(包括石斑魚)外銷他國市場之成本提高,競爭力相對下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