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艋舺公園的大哥們,平常都在做什麼?他們發相機給街友拿去拍,揭開不為人知街頭人生

2022-11-03 09:40

? 人氣

「那是一種能為自己生活作主的感覺,滿多人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狀態,忽略對於弱勢者與貧窮經驗者來說,在過去有很多東西是被剝奪的……」朱冠蓁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翻攝自2022年「貧窮人的台北」特展)
「能為自己生活作主的感覺,滿多人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狀態,忽略對於弱勢者與貧窮經驗者來說,在過去有很多東西是被剝奪的…」(翻攝自2022年「貧窮人的台北」特展)

當然,人有各種面向,好與不好沒有唯一標準,特展現場也展出位於三峽之都市原住民部落、南靖部落的生活,「家」的感覺就不是外觀,而是羈拌──朱冠蓁始終忘不了,2017第一次造訪時她本來直覺在這裡生活很辛苦,房屋是撿木料蓋的、擋雨用建商廣告的塑膠帆布、感覺夏天就是很熱,沒想到屋主大姐很驕傲地介紹:「這房子是我老公跟我兒子蓋的,我們阿美族男人不會蓋房子不可以結婚!她會介紹說那是哪裡撿的,你會翻新感受,從外面走進去可能有所謂的憐憫跟捨不得,但他們看待這物件的方式跟你完全不一樣……」

2022年「貧窮人的台北」特展名為「貧窮家年華」,就是從各種意義上去探討「家」。朱冠蓁引述台大社會系教授黃克先著作《危殆生活》指出,家有四個面向,家庭(family)、家空間(home)、家屋(house)、家戶(house hold),在展場也可以看見各種不同家的定義──例如family,輝哥與夢想城鄉夥伴並無血緣關係,生活卻相當緊密、反而跟兒子已經疏遠許久;例如home,每個物件背後都有尊嚴與情感的需求,住過貨櫃屋的大哥喜歡新家有冰箱、一名姐姐介意的是家裡沒有空間好好放一張桌子讓妹妹寫作業;例如house,一般想像的房子是有水泥四面牆、畫上個屋頂,但在南靖部落的家是用塑膠布與工地廢料堆疊起來。

展覽各種內容最重要的,朱冠蓁認為是「話語權在誰身上」。她聽過很多故事,例如當貧窮者與社工一起被記者採訪時,記者往往一直問社工當事人的問題、連平常吃飯去哪都問社工,但在「貧窮人的台北」特展,整個團隊最希望的就是讓當事者說話、把所有焦點都放在願意出來分享貧窮經驗的人身上。

於是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屬於貧窮者自己的聲音,終於有人們願意好好聽他們說話了,這正是「貧窮人的台北」特展用意。街友、貧困單親媽媽、身障者、精神疾病者、非行少年、酒店公關、都市原住民,在這裡,他們述說著各自不同的「家」。

展覽資訊│2022年貧窮人的台北-貧窮家年華

活動期間:2022/10/29-11/06
展覽地點: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34號B1(一碼村)

展覽時段、講座訊息、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貧窮人的台北」特展網站(連結)

本篇文章共 8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67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