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專欄:大灣區規畫是香港的緊箍咒

2018-06-30 07:00

? 人氣

北京政府一直以來都不滿香港「人心未回歸」,國民和民族身分認同低落也是北京最頭疼的事。近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發現,香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跌至新低,認同自己為廣義「中國人」(即認同自己為「中國人」和「香港中國人」)只剩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十九大:中國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推動和平統一(AP)
「北京政府一直以來都不滿香港『人心未回歸』,國民和民族身分認同低落也是北京最頭疼的事。」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一二年的反國教運動,令初中與小學無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現有的國民教育亦未見收效。因此中國現時所採取的策略,就是將實用價值放首,以「工作實習」、「經濟機遇」做為青年交流和中港融合的主調,讓區域交流進一步去掉政治意味。

在之前的專欄,就寫過民主派所面對的中港政治困局。當香港與中國政府以經濟和文化交流為名,邀請立法會議員到訪中國,民主派就會因為滿足不了溫和與激進派的期望,而面臨「裡外不是人」、糾纏在去與不去的兩難困局當中。在現時經濟和區域合作掛帥的大灣區戰略下,再加上香港人對林鄭政府的不滿度低於梁振英主政時代,中港融合的矛盾劇烈程度已比過往為低。

單從不少香港人在周末(尤其是我身邊這一代年輕世代)會選擇到深圳玩樂和消費就知道,身分認同意識與實際行為確實已存在一定割裂。縱使他們心裡不一定認同中國,甚至帶著厭惡態度,但不會成為香港人到中國工作、玩樂的強烈阻礙。這種心態就恰好中了大灣區規畫下懷,以大灣區的經濟框架容納更在乎現實、但心裡不太服氣的香港人。

大灣區去政治化其實暗藏政治意識

一切的去政治化操作,其實都是因為現實政治所需而實行的策略;粵港澳大灣區的去政治化操作,其實也是具政治意識和目標。在強大的中國因素和鄰舍效應下,香港無論在現實或理想的政治層面,根本不能無視中國對大灣區所做的規畫。

在大灣區規畫下,香港人更應該思考,如何在官方既有的框架裡,爭取香港對整個大灣區的主動規畫,用香港人的視角制訂自身的大灣區藍圖,反守為攻,為大灣區概念提供另一版本,而非單純地落入「被規畫」的角色,否則香港在未來「一國兩制」實體生存空間只會更為惡劣。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34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