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原中央黨部大樓前身 竟是日治時期紅十字會 與總督府「一公一母」建築對話

2018-05-22 16:21

? 人氣

國民黨在北市中山南路前的舊中央黨部大樓,2006年已移轉給張榮發基金會。圖為大樓現況。(陳韡誌攝)

國民黨在北市中山南路前的舊中央黨部大樓,2006年已移轉給張榮發基金會。圖為大樓現況。(陳韡誌攝)

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凌宗魁,今(22)日出席黨產會聽證會,針對國民黨中山南路前中央黨部大樓,改建前之歷史建物價值提供專業見解。凌宗魁表示,前中央黨部大樓在1910年被日本殖民政府總督府納為公有地,因應日本的西南戰爭,殖民政府模仿歐洲人道救援組織,在台北成立日本赤十字社台北支社(即紅十字會),作為醫療戰爭後勤支援基地,日本赤十字社總裁依照慣例由日本皇后擔任,台北支社隔著景福門,和象徵日本天皇的總督府,形成「一公一母」的建築對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日式建築的歷史價值,解嚴後逐漸獲得文資團體的重視,儘管如此,很多日式建築還是難逃開發、拆除的命運,國民黨中山南路前中央黨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黨產會調查報告針對國民黨前中央黨部大樓歷史沿革,提及該大樓二戰期間,被交給日本海軍使用,成為「凱歌歸」招待所,在1990年由國民黨向國有財產局承購後,一直到1994年被拆除以前,文資團體包括夏鑄九、畢恆達、林正修等學者都曾為這棟歷史建物請命。

凌宗魁表示,1990年《文資法》雖已立法,但前中央黨部大樓並未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文化資產建物,當時台灣解嚴不久,台灣社會才開始對日治時代建築保存進行討論,包括台大醫學院人文博物館,台大校方原準備拆除蓋新館,在文資團體奔走下,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文化局,發文相關單位辦理文資現勘,才將這棟歷史建物保留下來。

20180522-黨產會就「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不當取得臺北市中正區中正段三小 段 104 地號土地及原地上建物且已移轉他人之追徵案 」舉行聽證會,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凌宗魁發言。(陳韡誌攝)
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凌宗魁,今出席黨產會聽證會,針對國民黨在中山南路的前中央黨部大樓,提供歷史建物價值的專業見解。(陳韡誌攝)

事實上,國民黨原中央黨部大樓,日治時期最早係「日本赤十字社台北支社」,當時日本政府因應西南戰爭,將台灣作為醫療戰爭後勤支援基地,除了興建「日本赤十字社台北支社」外,隔壁的台大醫院新館,即是赤十字社病院,中山南路再過去的教育部則是醫療研究所。

「日本赤十字社台北支社」在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再度被賦予政治意涵。凌宗魁表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來台,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當時曾在這棟大樓的頂樓合影,大合照的背景則是總統府,出席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都是國民黨政府的黨政軍高層,包括沈昌煥、連震東、曾虛白、蔣經國等人,國民黨借用該棟大樓後,只有將「日本赤十字社台北支社」的招牌換成了黨徽,後期僅改建玄關入口,方便黨政高層黑頭車駛入後遮風避雨。

學者籲原址保留 可惜仍被強拆

凌宗魁表示,90年代台灣社會剛開始討論日本時代建物,是否舉有文資價值,當時台大城鄉所的夏鑄九、畢恆達等學者,結合許多大專院校學生,多次向國民黨請願呼籲原址保留,當時的標語也提到「保護公產、搶救古蹟」,但很不幸還是在1994年被強制拆除。

凌宗魁表示,90年代台灣社會在討論日本時代建築時,主張拆除的一方,係以建築本身屬於殖民侵略遺跡與帝國主義象徵,也有部分人士從阻礙都市更新角度出發;至於主張保留部分,則是從非漢人傳統建築,包括磚物構造與鋼筋建築等,應該也被視為台灣歷史一部份出發,認為建築物留得愈久,其價值才愈能被討論,以前中央黨部為例,原建築的屋頂是日本屋瓦,但是建築本身是西洋風格。

黨產會副主委施錦芳坦言,黨產會在計算前中央黨部交易之不當黨產利益追徵過程,對於國民黨1990年以3.7億元,向國產局購買該筆土地,交易價金已經用課稅現值去計算,「黨產會內部討論過程,也曾經質疑國民黨當初付一筆錢,現在又再去追徵,好像不太合適」,施詢問凌宗魁,前中央黨部是非常典型的文化資產,可否從文化資產價值角度,討論不當黨產應追徵之利益。

凌宗魁回答,不管前中央黨部是否具備文化資產建築身份,但是從文化資產角度,也很難給予公平價值,就像現在討論龍山寺價值一樣,「文化是無價的,其象徵意義也是無法實質追討的,因此,只能象徵地追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