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美中兩大超級強權的衝突以希臘哲學家修昔提底斯(Thucydides)的理論「修昔提底斯陷阱」(Thucydides Trap)來分析,當新興強權崛起挑戰既有強權,勢必引發衝突。然而,中研院院士、前駐WTO常任代表朱敬一在新書《Ultimate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Democratic Countries》(中國與民主國家的終極經濟衝突)則從美中兩強更深層的制度差異來探討,一針見血指出「民主與極權體制的不同,美中兩強在價值上的差異才是關鍵;這項差異導致美中經貿與科技走向脫鉤。」
《中國與民主國家終極經濟衝突》由我國駐WTO前任代表朱敬一、現任代表羅昌發、律師李柏青、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林建志等人合著,主要分析最近10年來美中在經貿與科技衝突背後的深層制度、結構因素。
美中權力衝突 背後是制度與價值的差異
對於美中兩大超級強權相爭,朱敬一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這本書要強調的是,兩強之間除了權力衝突之外,還有深層的制度結構因素造成經濟的衝突,美中之間存有制度與價值的差異,不能簡化為只是強權的鬥爭。」
朱敬一指出,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在大蕭條時代寫出《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二次大戰後出生的經濟學者,如果沒有目睹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可能很難想像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以及政府擴大支出以振興經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樣地,研究國際關係的青年學子,雖然讀過1920年代國際間貿易制裁與報復的故事,如果沒有經歷川普時代掀起美中貿易戰,許多人可能難以體會貿易戰的真實狀況。

由於曾經被派駐日內瓦擔任WTO代表,朱敬一站在第一線親身經歷近年WTO在國際局勢下發生的巨大變化,WTO爭端處理機制嚴重癱瘓,在美中貿易戰期間,目睹WTO成員國的強烈挫折感,因此決定進一步探討美中兩強衝突背後深層的制度結構性因素。如果美國認為當年讓中國加入WTO是錯誤的決策,那是什麼原因?如果美中衝突背後顯示WTO的規則有缺陷,那是哪些缺陷?如果WTO的規則有缺陷,為何無法修補?最後要探討美中兩強的衝突可能終止嗎?
( 延伸閱讀:重磅專訪2》WTO失靈怎麼辦?朱敬一力推升級版「淨網計畫」取而代之 )
美公布科技業「實體清單」 比傳統關稅威力更大
美國前總統川普把美中衝突從貿易戰提升到科技戰。朱敬一指出,川普以行政手段公布「實體清單」(entity list),從經貿角度看,這是一種非關稅障礙,可能比傳統關稅更有威力,外界則稱為「科技脫鉤」,科技制裁似乎成為美中衝突下更有效的對抗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