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睽違一甲子的變天,馬來西亞政黨輪替初體驗

2018-05-11 19:10

? 人氣

同一位總理,換個黨籍,成為了實現大馬首次政黨輪替的人物。(BBC中文網)

同一位總理,換個黨籍,成為了實現大馬首次政黨輪替的人物。(BBC中文網)

馬來西亞自建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裏,皆由當下稱為國陣的同一個政黨聯盟所執政。在本屆大選中,由多個反對黨所組的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希盟)成功擊敗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國陣)而贏取了執政權。這是馬國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因為其開啟了馬國的政黨輪替先例,為以後的兩線制政治運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本次大選的整體結果出乎絶大多數議論之外,但也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先兆可尋。在之前的兩次大選裏,反對黨陣營已經大有斬獲,皆破除了國陣在國會裏得以輕易修憲的三分之二大多數席次。

在2013年的大選裏,希盟的前身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民聯)甚至贏取了比國陣還多的選票,不過在各選區選民數目不均勻的現實下,仍由國陣贏獲過半的議席執政。

在這一屆大選裏,馬國全國依選區共劃分為222個國會議席,任何一方要得以掌握執政權,都必須贏取至少112個議席。而希盟與其友黨共囊括121個議席,國陣則只贏79席,即便聯合了其他政黨,也就只能湊到100席左右,明顯是敗下陣來。

在州級的選舉方面,國陣一向來也執政絶大多數的州屬,但在本屆大選裏,希盟除了原先執政的檳城與雪蘭莪外,根據成績趨勢,也攻下了至少另外五州的州政府。國陣在一夕之間,從原先在國州層次的執政權皆固若金湯的「大好」形勢,淪為一個只在寥寥數州執政的反對黨,政治角色可謂與希盟對調。

發生在東南亞的美式選舉

馬來西亞雖然奉行的是英式的議會式民主,但這是一場在形式上極為酷似美式總統選舉的大選。國陣是由原任首相納吉(Najib Razak)領軍赴戰,而希盟則是由更早的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ed)再度出馬領導。

納吉布(右)與妻子羅斯瑪(左)在彭亨州皇城北根投票後展示沾有識別墨水的手指頭(9/5/2018)
納吉(右)的形象充斥於國陣候選人大大小小的競選海報當中。

納吉原是馬哈地在某種程度上的政治繼承人,起碼當年馬哈地也有份推納吉一把,讓後者成功登上相位,但後來兩人基於政治與其他方面的歧見而分道揚鑣,馬哈地選擇(第三度)退出國陣的骨幹政黨巫統,自組一新政黨後加盟希盟,並成為後者的主席。

而在本屆大選短短不過11天的正式競選期裏,只見納吉充滿微笑的肖像充斥掛滿大街小巷的海報、布條上,路旁的大型電子螢幕上更有他動態式的政治訊息宣導,令人有時不經意地混淆,到底是被呼籲投票給某選區的國陣候選人,抑或投給納吉。

馬哈地一方則著重在各地辦超大型的群眾集會來為希盟的選情造勢,由馬哈地親自擔綱「演出」,場面雖未至萬人空巷,但也還是極為震撼人心的人山人海。所以,這是一場猶如納吉對壘馬哈地的超級大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